在20世紀最後的20年,美國沒有任何突出的生產力繁榮,但是有一種進口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由美國經濟的驚人增長所推動,而是由生產這些財富的低收入國家借給美國的債務所推動。或者更直白地說,使美國現在政治霸權成為可能的經濟繁榮是由長久處於低生活水平並深陷於出口的附庸國的進貢所維持的。這種解釋可以稱為美國經濟表現的新羅馬理論。
確實,如果一個經濟體出口時相應地進口必需的商品和服務,那麼出口對於任何經濟體都是有益的。例如,在重商主義和金本位制下,不斷積累貿易盈餘的經濟體積累大量的黃金,從而可以用來支付未來的進口。然而,在現在的國際貿易體系下,外貿盈餘積累的是美元,一種未來具有不確定價值的不可兌換貨幣。而且,這些美元標價的貿易盈餘不能轉換為出口國自己的通貨,因為這需要儲備起來以防止全球金融市場上對該出口國通貨的投機性攻擊。
以中國為例,中國經濟的出口部門在10多年中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過大的影響。由於害怕失去中國取得大部分外匯儲備的美國市場(這些儲備又被迫投資到美國政府的債務上),中國外交主動性受到限制。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根據貿易理論,持續的貿易盈餘和持續的資本賬戶赤字不符合出口國的利益。中國不是陷入這種困境的唯一國家。大多數世界出口國面對同樣的問題。這是美國在外交事務中的單邊主義的經濟基礎。
當出口國的出口商將經常專案盈餘投資於美元金融資產時,由於出口的貨物多於進口,因此該國經濟從出口中得不到好處。該國出口商是將真正的財富拿去換取一堆紙(美元),除非該國在未來進口等量的貨物來平衡貿易。但是出口國不能平衡貿易,更不用說獲得貿易逆差,因為貿易盈餘要用來保持出口部門的增長和維持出口國貨幣相對於美元的長期價值穩定。於是,出口國的貿易盈餘必須投資在美國的債券上。這就是美國和發展中國家貿易的經濟現實。
由於貿易不平衡是由過高估價的進口國貨幣和過低估價的出口國貨幣所推動的,因此很明顯,單向流動的貿易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結束:或者出口國耗盡了它的所有可擴大的財富,或者進口國的赤字水平已經很高,出口國不願意接受進口國的債務。出口國中央銀行使經濟的利率很高,使貿易不平衡長久化。而汙染、低工資和低福利以及日益增長的貧困是出口國所要承擔的惡果。
例如,中國在2001年出口了40�7億雙鞋,比前一年多2�55%。但是這些鞋出口的價值是100�1億美元,僅僅比上一年多2�4%。實際單位價值的增長是負值。廣東省是中國最大的製鞋地區,年生產約30億雙鞋,佔世界總產量的1/3。假定中國製鞋工人數量是不變的,那麼中國在2001年製鞋業生產力下降了。而生產力保持不變或提高的唯一可能是中國製鞋業削減工人,這加重了中國目前的失業問題。
當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在美國出售時,美國進口商贏得比中國出口商大得多的利潤率。這部分和美國貨幣高估所導致的配銷成本虛增和美國很高的生活水平有關。例如,一個離開中國工廠時值2美元的玩具當到達美國時加上成本值3美元。當消費者購買這個玩具時,將花10美元,由於進口花費為3美元,那麼這個玩具的銷售增加了美國7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由於向美國出口商品價值的利潤為進口商和外資投資商所進一步擠壓,那麼出口盈利率事實上可能是負值。別的型別產品的數字變化很大,但是模型是一樣的。2000年美國1�25萬億美元的進口直接形成了美國2�5萬億美元的GDP,大約佔美國9萬億美元GDP的28%。
中國每年4000億美元的出口直接導致中國8000億美元的GDP損失(如果這些產品在中國國內消費的話)。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產品完全不出口,中國透過將同樣的生產力轉向為國內發展生產,那麼中國將使自己的GDP翻一番(該年中國GDP約為1萬億美元)。如果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GDP損失將更大,約為出口價值的4倍。中國出口盈餘越大,意味著商品和服務的進與出之間的缺口越大,從而對中國GDP的負面影響越大。 。。
第一章 美元霸權與新型全球帝國(12)
美國生產力的實際增長並不像總增長數目那麼大。美國政府統計的每年約4%的增長率很大部分要歸功於進口的急劇增長。新興經濟體不斷使自己貨幣貶值以補貼和擴大出口,從而償還以美元標記的外債,卻使美元債務相對於當地貨幣來說更昂貴了。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