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2 / 4)

經過一番禮節過後,把新娘安置在新房之中,等待晚上舉行婚禮。古時候的婚禮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舉行婚禮儀式。“婚”字,拆開為“女”“昏”,其中“昏”即黃昏時刻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

“司徒袁大人到,禮:六十金,上等絹六十匹,珍珠、玉器若干。”嗬,這老頭挺大方的!

“議郎曹大人到,禮:十金,玉器、瑪瑙若干。”曹操也不錯。

“右扶風鮑大人到,禮:兩千錢。”納尼?鮑鴻也來了?還真是個妙人哦!不過,兩千錢這傢伙居然拿得出手?

“太尉楊大人到,禮:字畫一副。”這個沒辦法,太尉楊賜雖然出身名門,併為官多年,但一大家子開銷很大,而且其人清廉有加。俸祿只夠維持家族運轉的。太尉楊賜前來幫忙編撰教科書,也是盧植和蔡邕親自去遊說的。

楊賜(?—185年11月4日),字伯獻(又作伯欽或子獻)。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楊震之孫、楊秉之子,東漢時期名臣。

少時研習儒學,常常隱居教授弟子,不應州郡禮命。後為大將軍梁冀所徵辟,又出任陳倉令,因病沒有出發。連續推辭三公的禮命。後以司空所舉高第,遷任侍中、越騎校尉。

建寧初年(公元168年),在華光殿中侍講,教授漢靈帝劉宏。歷少府、光祿勳,升任司空,因災異罷免。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楊賜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上奏,指出經學典籍傳習久遠,訛謬的情況日趨嚴重,請求正訂《六經》的文字。漢靈帝同意他們的建議,遂命蔡邕等進行校勘,並將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作為經籍正本,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後再拜為光祿大夫,又代袁隗為司徒,因直言勸諫被免,拜光祿大夫,因屢現災異而與議郎蔡邕等人入金商門上奏,陳述時事。後為國三老,遷少府、光祿勳、太常。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升任太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楊賜因與靈帝爭辯而被罷免。後靈帝移居南宮,得到楊賜在事前關於防範起義的上書,感悟之下封其為臨晉侯。又拜尚書令、廷尉,被楊賜推辭,以特進身份回府。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代張溫任司空,不久即去世。靈帝身穿喪服,三天不上朝,贈東園棺槨、衣物,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並下詔哀悼,命左中郎將郭儀為使持節,追贈楊賜驃騎將軍司空印綬。等到安葬時,靈帝命侍御史持節送葬,蘭臺令史十人遣羽林騎士輕車介士,前後都奏響鼓吹,又下令驃騎將軍下屬及司空儀仗隊伍送葬至墓地。公卿以下都參加了葬禮。賜諡號文烈。以其子楊彪襲爵。次年的小祥祭,公卿以下又參加了。

楊賜死後評價甚高。

漢靈帝劉宏:故司空臨晉侯賜,華嶽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朕昔初載,授道帷幄,遂階成勳,以陟大猷。師範之功,昭於內外,庶官之務,勞亦勤止。大司馬楊賜,敦德允元,忠愛恭懿,親以尚書侍進。累評角角始謀,禍釁未彰。賜陳便宜,欲緩誅夷。令德既光,嘉謀恆然。

蔡邕在《太尉楊賜碑》中為其稱讚:參光日月,比功四時。身沒名存,永世慕思。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在任內寫《後漢書》中稱讚:“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脩雖才子,渝我淳則。”

“司空張大人到,禮:五千錢。”司空張濟也來了,趙某人和他交往只是禮節性的。五千錢,出手算是大方的了。此張濟非張繡叔父那個張濟。

張濟,字元江,豫州汝南郡細陽縣(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人。曾祖張酺,官至三公;祖父張蕃、父親張盤。漢靈帝劉宏登基後,由楊賜推薦,至華光殿為劉宏講習儒學經典。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三月,代袁逢為司空。

中平元年(184年)四月,因病免職,不久病逝。劉宏為感激張濟曾為帝師的恩德,追贈為車騎將軍,並封關內侯。

同年,因為張濟曾和楊賜、劉寬、劉陶等人共同上書請求治理太平道,劉宏再封其子張根為蔡陽鄉侯。

“故太尉光祿卿劉大人到,禮:八千錢。”故太尉光祿卿就是劉寬。

劉寬(120年—185年4月15日'1'),字文饒。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潼關)人。東漢時期名臣、宗室。漢高祖劉邦十五世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