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擔任軍司令員,幾次和所愛的中國人作戰。這種事與願違的情況,應當說是身為公職人員的悲哀。”
從冀中開刀(2)
照這個說法,從小就崇尚武力並立志征服中國的岡村寧次,在中國殺了無數人且被中共列為頭號戰犯的岡村寧次,是很不情願地、迫不得已地與“心愛的中國人作戰”。岡村寧次的這種虛偽和狡辯,也只能是讓人啞然失笑。
相比之下,畑俊六在當年倒的確三番五次地向日本最高決策層陳述他的觀點。他除了以書面形式提出他的意見外,在1941年9月15日,還派他的參謀長後宮中將專程回國,當面轉述他的看法。之所以派後宮去,是因為畑俊六煞費苦心地考慮到“後宮中將與東條陸相是同期同學,關係密切,”畑俊六不知道,在一個多月以前的8月9日“御前會議”上,對美英開戰已作為所謂“國策”定了下來。只是這個決定當時屬於絕密,只有幾個人知道。連畑俊六這樣的高階將領都仍不明就裡。故而東條英機對於畑俊六“關於對美英開戰在國力上沒有成功把握的主張”,自然不會考慮,但又無法明說,只得用官話搪塞道:“第一線司令官只應向前,不應後退。”畑俊六認為他是本著“日本民族的生存問題”來陳述意見的,並非消極避戰。東條英機對他的“忠心”視而不見,如此冷漠,心中著實惱怒。故而在戰後仍不依不饒地說:“後宮總參謀長只帶回這樣的回話,實在痛心。”後宮回東京陳述不要對美開戰的意見的事,岡村寧次大概是知道了。他說:“聽說後宮總參謀長曾反對對美開戰,在我內心也曾引起共鳴。”岡村寧次還說什麼根據他與“天皇”的接觸,“使我深深體會到天皇陛下不喜歡戰爭,愛好和平的意向。然而,這次對美開戰卻是天皇批准的,實在令人不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席捲歐洲,迅速佔領波蘭、北歐、法國,英國的命運也岌岌可危。日本人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據說,當時日本國內到處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不要誤了公共汽車。”意即要利用英法等國無暇東顧的時機,稱霸亞洲,有些激進分子甚至高喊:現在馬上到南方去。現在,日本人發動了新的戰爭,“公共汽車”算趕上了,但車上乘客的心情,恐怕不都是那麼興高采烈,輕鬆愉快吧?不過“實在痛心”也好,“令人不解”也好,岡村寧次、畑俊六這些人畢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硬分子,懂得他們的命運,是與“帝國”的命運休慼相關的。既然已經上了賊船,他們便立即尋找機會,謀求“為國分憂”。
根據日本大本營陸軍部1941年12月3日發出的大陸令第575號,以及日中國派遣軍發出的相應指示。1942年日華北派遣軍的任務主要是確保重要資源地區及主要交通線的“治安”,且在轄區以外地區實施地面作戰時,還“必須按另外發布的命令進行”。看來當時上邊對華北日軍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像支守備隊似的看守好現有地盤,就大體算完成任務了。可岡村寧次實不甘心如此,偏要考慮“佔領地區以外的情況,特別是重慶方面的情況,”無怪戰後日方軍史研究人員要說他“極為積極”了。
略有軍事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兩面作戰是極其不利的。
兩隻手打人,畢竟不如集中全力於一個拳頭有力。故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方面比以往更急於“解決中國問題”
——要麼實現“和平”停戰,要麼以武力徹底打垮中國。
1941年12月8日,美、英、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等紛紛對日宣戰。中國抗戰抗了好幾年了,直到這時,中國政府才對日宣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和平”停戰希望渺茫。那麼剩下的只有一條路:以武力徹底打垮中國。
八年抗戰,日本人在選擇打擊物件時,是有變化的。
抗戰初期,1937、1938年,日本人是瞧不起共產黨那幾萬兵的,主要打擊國民黨;1938年秋日軍回防後,特別是1940年“百團大戰”後,日本人認識到共產黨抗日最堅決,是心腹大患,對共產黨以軍事打擊為主,對國民黨則以政治誘降為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又想集中力量,狠狠打擊一下國民黨,因為就國際影響而言,國民黨重慶政府,畢竟是中國中央政府,而共產黨延安政權,只能是地方政權性質。一向###的岡村寧次,就堅決主張儘早給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政權以致命一擊,以便結束“中國事變”,從中國戰場上脫出身來。
早在1939年,在許多日軍將領紛紛驚呼要以“共產軍”為主要交戰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