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雙方作戰,一方根本摸不清對方的底細,另一方卻可掌握詳細的情報。作戰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鑑於“治安肅正”作戰效果不佳,戰後日方軍史研究人員對《治安肅正綱要》評價頗低。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著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一書記載:“編制以上《治安肅正綱要》的基礎,是滿洲的經驗和自去年以來華北佔據地區的治安肅正成果。但當時方面軍對中國共產黨認識不足,對中###也未必重視。”

當年,日本人普遍存在著一種傲氣,覺得國民黨正規軍都叫他們打敗了,共產黨、土八路算什麼?因而對中共“認識不足”,“未必重視”是很普遍的。就連對中國有相當研究的岡村寧次,在那時也認為:“看來敵軍抗日力量的中心,不是四億中國民眾,不是政府要人的意志,也不是各類雜牌軍混合而成的200萬軍隊,乃是以蔣介石為核心,以黃埔軍校系統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中央軍。”

岡村寧次這番話是1939年春天說的,那時他還是個中將,任第十一軍司令官,正在華中前線與國民黨軍作戰。還未直接與共產黨的軍隊打過交道。故而還不懂得人民戰爭的厲害。

戰爭年代過來的老人們說,1939年前後,日本人還比較笨,打起仗來,還是正規戰的一套,包圍村莊,先放一通槍炮,等於報了信。留給日軍的自然只能是一個空蕩蕩的村子。1938年底1939年初來到冀中的一二〇師參謀長周士第,曾在他的軍事總結中談到日軍這一特點,他說:分進合擊是敵人主要進攻戰術,如敵進攻某地我軍,往往從三四路以上,夜間出發,拂曉到達並開始攻擊。

每路兵力無一定,一般的是五百餘至千餘。各路敵人均帶充足的糧秣、彈藥(多用大車或汽車),有時附有裝甲部隊和飛機配合(戰役進攻時或較大規模進攻襲擊,並附有裝甲部隊和飛機)。不論何時,雖小至四五十名步兵行動,都附有炮兵及少數騎兵(偵察警戒)。進攻開始首先是炮兵射擊,掩護步兵前進……

又是大車、汽車拖著彈藥、補給,又是騎兵、炮兵,完全是一副正規戰進攻的架式。這種打法,對死守陣地等著捱打的國民黨軍,還有些效力。對奉行“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的八路軍可就完全失效了。

日本人也還不太懂得掩蓋自己的作戰企圖,每次出發,都要在黑板上寫通知。一位當年從事情報工作的老人,回憶起1938年後期新安縣城日軍的情況,說:後來,敵人要情報員,為了更及時、準確地掌握敵人內部的情況,我們派了兩名忠實可靠的黨員王林和趙德祥同志,到憲兵司令部情報股當情報員——打入了敵人內部。

冀中,從印象不深到“討伐重點”(3)

敵人每次出發,值班員都把“幾點鐘吃飯”、“幾點鐘向那裡出發”寫在伙房的黑板上,王、趙兩同志看後,立即把情報轉告我們,而後把情報通知城外抗日政府和老鄉們做好迎敵的準備。敵人到處撲空……時間長了,敵人多了心,不再在小黑板上寫出發時間和###去向了,改為夜間在城門後面寫。就是這樣,他們還是遮不住我們情報員的耳目。

然而,日本人是很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在實戰中,日軍很快意識到現行作法的不足和缺陷。

1939年3月6日,日華北派遣軍頒發的檔案中提到:“用微弱的兵力而警備廣大的地區;若是處於被動,就完全沒有下手的餘地,同時匪軍是一天比一天變成優勢。”

就是說,日軍已意識到,到處安扎據點這種作法有缺陷。本來安扎據點的目的是控制地盤並主動出擊。但不料人數稀少的部隊反被人數眾多的中國人所包圍了,只求自保,不願出戰。其結果自然是對方一天比一天變成優勢。為此,日華北派遣軍在爾後制訂的《治安肅正綱要》中特別強調:分散配置採取的是最好的進攻態勢,絕不是防守態勢,……實質上,正是對潛入和蠢動在各分散配置地點中間的匪團,採取積極攻勢的據點。如果分散配置按防守態勢而配置的話,我兵力必致形成到處都是微弱的據點而成為敵人自由蠢動和各個襲擊的目標。所以說那將是極其危險的配置,後果只會不利。

日軍110師團師團長桑木崇明中將則訓示部下說:“只在白天以正規的行動,數縱隊包圍的戰法,非常困難的,必須應用奇襲急襲的辦法,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至於奇襲的方法,主要是迅速周密的計劃,與秘密企圖,利用夜間或雨天不良的氣候,進入困難的地形,發揮迅速銳敏的機動,一舉向目標急進;利用拂曉,黃昏,吃飯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