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1 / 4)

在各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冀中的文化建設是有名的,豈止是辦刊物。在1941年,冀中的文化生活中有好幾件值得一提的大事:一是發起“冀中一日”寫作運動;一是軍區火線劇社演出了大型話劇《日出》;一是文藝工作者到敵人據點、炮樓前開展“政治攻勢”。文化事業的繁榮,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的形勢相對而言還比較穩定。有一種說法,認為如果1937年底至1938年秋是冀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的話,那麼1940年秋至1941年冬這一年多的時間,就可以算是冀中第二個黃金時代了。有的老人甚至說,一直到1942年“五一”大“掃蕩”前,都沒覺得有多緊張。儘管日偽要大“掃蕩”的風聲一天比一天緊,但東西早就收拾好了,敵人來了,要不跟著部隊走,要不到下面去躲一躲,沒什麼可怕的。有的老人還說,1941年以來,形勢雖日趨緊張,但這種緊張與此前有些不同。1941年以前,敵人每年都要搞幾次大“掃蕩”,氣勢洶洶,不可一世。1941年以後,特別是1941年下半年,敵人沒搞大規模“掃蕩”,只是不聲不響地“蠶食”人們在感覺上,並不覺得多緊張。就好比一個人,一年生了幾場大病,發了幾次高燒,就記得那一年身體不好。而如果在一年裡只是小病小災,儘管病菌在步步深入,連續發作,但在記憶中似乎是沒鬧過什麼病。有的老人還說,印象中“五一”大“掃蕩”前,中心區據點的敵人,似乎較以往“平靜”,他們說,這,說不定也是日本人的詭計。採訪王炎記錄。

馬玉槐很是留戀那兩年的時光,他說,那兩年,“抗日歌曲也唱,情歌小調也唱。”採訪馬玉槐記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進入倒計時(1)

“狼來了”

1941年7月11日——距“五一”大“掃蕩”9個多月。

在這一天,八路軍總部發出指示,指出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解決中國事件仍是日寇之基本國策,嚴重鎮壓我黨我軍又成為敵寇北進反蘇或解決中國事件的必要手段,根據近日敵兵北撤及集結情況來看,敵有大規模‘掃蕩’晉察冀邊區全部,特別是首先‘掃蕩’冀中區之極大可能。”為此“冀中區之黨政軍民應迅速地進行廣泛的反‘掃蕩’的動員準備,在敵人極嚴重的‘掃蕩’情況下,能堅持鬥爭戰勝敵人的‘掃蕩。’”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急於利用對他們有利的國際形勢撈一把:要麼“北進”進攻蘇聯,要麼“南進”進攻東南亞。但不論“北進”還是“南進”,都必須儘快從中國戰場脫身,而要從中國戰場脫身,又必須打擊抗日最堅決的共產黨、八路軍,又必須進攻對他們威脅最大的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為此在華日軍頻繁調動,活動積極。八路軍總部對日軍急於從中國戰場脫身的估計是正確的,對日軍即將對晉察冀實施大規模“掃蕩”的預測也是正確的。但對日軍的主攻方向估計不太準確。現在我們都知道了,1941年華北日軍“掃蕩”的主要目標是路西山區根據地,而不是冀中。

1941年,我們估計日本人要“掃蕩”冀中,而日本人卻“掃蕩”了路西山區;1942年,日本人聲稱要“掃蕩”路西,實際卻“掃蕩”了冀中。歷史,有時也真是會捉弄人。1941年10月4日——距“五一”大“掃蕩”6個多月。

這時日軍對路西的“掃蕩”已接近尾聲。冀中區領導分析了日軍對路西山區“掃蕩”的形勢後,認為日本人騰出手後,有可能回過頭進逼、壓迫冀中。為此發出反“掃蕩”指示,要求各部適當分散,以免遭敵合擊,並尋機殲滅小股敵人,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以阻止敵之“蠶食”。

據此月月底的統計:敵人在冀中的據點,為1026個,公路達到4310公里,封鎖溝(牆)達2751公里。鐵路兩側普遍挖有一至兩條封鎖溝。形勢已是十分嚴重,但10月15日日軍結束對路西的“掃蕩”後,並未回過頭來對冀中實行大規模“掃蕩”,只是繼續實行一個村莊、一個地區爭奪的“蠶食”政策。

1942年1月——距“五一”大“掃蕩”約4個月。

一批日偽高階特務於天津海光寺召開會議,對即將開始的冀中作戰進行了“專門詳盡的討論”。

1942年2月7日——距“五一”大“掃蕩”2個多月。

冀中區黨委、軍區發出反“掃蕩”緊急指示:命令各分割槽部署動員群眾進行堅壁清野,分散、緊縮機關,減少非戰鬥人員,認為敵人很可能在近期內對冀中發動大“掃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