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收穫,便於搶掠糧食。我們掌握了敵人“掃蕩”的規律,並不感到怎麼緊張。雖然在1942年2月底出籠的華北方面軍《1942年度治安肅正建設計劃大綱》中,冀中就被列為“治安肅正的重點”,但給人的印象是,在這個計劃中,對冀中的作戰,還是一種例行的“掃蕩”,故而沒有制訂詳細的作戰計劃,各部隊參照往年的“掃蕩”行動即可。而3月份石家莊會議後,對冀中的“掃蕩”變得重要起來,成為此一年度日華北方面軍的一項主要活動。
在《1942年度治安肅正建設計劃大綱》中,對冀中的作戰是這樣敘述的:治安肅正的重點,應放在以剿共為主的作戰###上,首先對冀東、冀中地區,然後對太行山北部地區開展治安肅正工作。在1942年度第一期,華北方面軍計劃進行的肅正作戰如下:冀東作戰(一號作戰)冀中作戰(三號作戰)上述兩項作戰,主要由華北方面軍直屬兵團進行。
而到了石家莊會議之後,日方對冀中作戰敘述如下:在冀東地區,由第二十七師團從4月初開始進行“冀東一號作戰”,在冀南地區由第十二軍和第一一〇師團從4月末開始進行“十二號作戰”;在冀西地區,由一一〇師團和獨立混成第十五旅團從4月下旬開始分別進行肅正作戰。上述各地區作戰的用意是要使敵人誤認為例行的春季###,並且兼起佯攻牽制的作用,以配合5月開始的冀中作戰(三號作戰)和第一軍執行的晉冀豫邊區肅正作戰(C號作戰)。
顯而易見,在石家莊會議之前,冀中雖被列為“治安肅正的重點”,但不過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肅正###作戰”中的一項,甚至還列在冀東之後。而在石家莊會議之後,對冀中的作戰就突出了出來。與日軍對晉冀豫邊區也即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的作戰一道,成為駐華北日軍最重要的兩項作戰。而其他作戰,則只起兩項作用:一是牽制我方,二是迷惑我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由於資料的匱乏,我們暫時難下定論。不過可以猜測,很可能與太平洋戰爭有關。或許隨著戰局的發展,日本決策當局要求駐華日軍隨時準備抽調出若干兵力,並要求駐華日軍進一步“以戰養戰”,掠奪中國的財富。本來,在2月份制訂本年度“治安肅正建設計劃”時,就已把“方面軍的直轄區縮小到只限於河北省,而且加強了這個地區的兵力,首先把主要著眼點放在河北省的徹底肅正與迅速恢復治安方面。”而後,由於兵力的缺乏和經濟因素的日益重要,駐華北日軍又將本年度的“主要著眼點”縮小至兩點:一是“掃蕩”冀中,“計劃要在青紗帳起之前取得肅正作戰的成果。從5月初開始進行突然襲擊的包圍作戰,然後,長期坐鎮,一面進行掃蕩作戰,一面實行治安建設。”以期“一舉將該地區建設成為治安區,”另一項主要作戰,是企圖搞掉駐晉東南的八路軍總部及中共北方局。
從現有的材料看,當時華北日軍確實需要保持相當大的機動力量,無法抽調過多的兵力進行“###掃蕩”。在1942年,駐華北日軍一方面正在積極準備對西安的作戰,另一方面,“對蘇備戰的研究和訓練工作比以往要求的更為具體和迫切了。”1941年12月29日,日本大本營命令駐華北日軍中的第17、第32、第36、第41等4個師團,“在不妨礙現在任務的情況下,實行必要的對蘇作戰訓練,”並要求在1942年3月底以前,“大體完成基本教育。”為此,駐華北日軍已開始研究一旦相當兵力被抽調走,如何確保治安。這樣,駐華北日軍就必須縮短戰線,確保重點。大概是經過石家莊會議的研究,日軍決定集中兵力,實施上述兩項作戰。“掃蕩”冀中,是為了奪取這一“華北的烏克蘭”,從經濟上打擊我方;進攻晉東南,搞掉我指揮機構和領導機關,則是為了從政治上打擊我方。
進入倒計時(3)
有一種說法,認為日本人在1942年的“掃蕩”有一套周密的部署,先“掃蕩”冀中周圍的冀東、冀南及冀西,然後集中重兵一下撲向冀中,當我們的視線正被冀中所吸引,以為這就是日軍的“底牌”時,日軍卻又猛然撲向晉東南……採訪冉淮舟記錄。
一些當年在冀中從事軍事工作的老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日軍大規模“掃蕩”冀中,決不僅僅是為了“掃蕩”晉東南作陪襯,作鋪墊。從敵人的作戰規模、戰後部署等一系列因素看,日本人的的確確是要佔據冀中。採訪成學俞記錄。日華北方面軍情報主任參謀橫山幸雄少佐,在談及1942年日軍的行動時,說:“在此期間各肅正作戰的特點為,以覆滅敵根據地、加強對敵封鎖為主要作戰目的,設法使治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