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峻法是改善社會治安的最佳途徑,宣稱“朕治天下,不肯以婦人之仁弛三尺之法”(《大義覺迷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大清天下獄案四起,酷刑濫施,輕罪時被重治,冤枉入獄之人也為數不少。他為政剛猛,一往無前,屢有興革。有些改革,比如養廉銀製度,效果良好。也有一些興革措施在執行中走了樣,加重了百姓負擔。

深肖父親的兒子往往對自己的父親深惡痛絕。青少年時代的乾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格深處與父親的共同點,他只意識到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深刻反感。在懂事之後,弘曆一直在為父親惋惜,惋惜他吃力不討好,不會做人。他相信,自己當皇帝,絕不會像父親這樣偏執愚蠢。

不知道是不是因了那個神奇的八字,乾隆皇帝的一生運勢確實極佳。他不但在最佳年齡登上了帝位,而且所繼承的基業又令所有皇帝羨慕:

經過康熙和雍正七十三年的治理,大清天下國泰民安,一派昇平之象。正所謂“國家繼緒百年,累洽重熙,至於今日,可謂承平無事”。政治清明,八方無警。內無起義和災荒,外無戰爭和威脅,乾隆的帝位,可謂磐石之安。

第三節 翻案風(2)

歷史留給乾隆的任務,就是“繼父祖之餘烈”,把大清盛世推上最高點。

他有這個能力,更有這個雄心。

乾隆所受的教育在大清開國以來的歷代皇帝當中,是最完整、最系統、最嚴格的。雍正對皇子們的教育抓得很緊,從六歲到二十五歲,弘曆在書房中整整度過了十九年的光陰,每天的學習時間長達十個小時。他天資聰穎,與弟弟弘晝同時開蒙讀書,卻處處勝過弟弟。每次背書,他都過目不忘,弟弟卻遲遲背不下來,先生不得不給他多加功課。他讀書非常勤奮。“已乃精研《易》、《春秋》、戴氏禮、宋儒性理諸書,旁及《通鑑綱目》、史漢八家之文,莫不窮其旨趣,探其精蘊。”(《樂善堂全集》)學生時代,他寫作了大量的作文。翻閱這些文章,我們發現學生時代的乾隆是一個非常正統的儒家信徒,對未來的設計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在他眼中,一個完美的君主,應該是用“仁義”來陶冶教化天下,而不是以強力來推行自己的政策。他說,“治理天下,應該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敗。”(《樂善堂全集》)

在學生時代,他系統地研究過中國歷史上所有著名的帝王。心高氣盛的他“睥睨千古,無足當意者”。在他眼中,合格的皇帝只有三個:漢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然而漢文帝雖賢,卻不善於挑選人才來輔佐自己;宋仁宗雖仁,能力卻有所不足。令他真正欽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人而已。登上帝位的第一天,他就把唐太宗樹為自己的楷模,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絢麗的想象。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否定自己的父親。

雖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但真正偉大的政治家絕不會讓任何一個空洞的道德字眼束縛住自己的手腳。雍正的喪禮辦得無比盛大,接下來,乾隆卻毫不猶豫地與父親唱起了反調。

就在雍正駕崩後的第三天,乾隆就把父親十分信任、供養宮中的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趕出了皇宮。乾隆釋出諭旨說: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省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雖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閒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逐出,各回本籍……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行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雍正於日理萬機的閒暇之時,聞聽外省有祛病延壽的煉丹之術,雖明知其非,卻抱著遊戲消閒、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想法,聊且讓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於西苑空閒之地豎爐煉丹。雍正不過將張太虛、王定乾等當做排遣取樂的優伶小丑,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多次當面向乾隆及各親王說過,這些人是市井無賴,最好造謠生事。所以,乾隆下此諭旨,命將這些人逐回本籍。

正所謂此地無銀三百兩,這道諭旨,正向天下公佈了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如此迫不及待,可見乾隆對雍正信用術士這種行為的鄙夷與反感。雍正時期,大肆崇佛尚道,曾經親自在宮中舉行*,自稱“釋主”,法號“破塵居士”。他請和尚文覺禪師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