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魯迅先生說過“我以我血薦軒轅”,張巡守睢陽拼死頑抗,城破後又慷慨就義,的確做到了“血薦軒轅”,難能可貴的是,甚至讓“將以有為”的南霽雲慷慨赴死,決不留給賊軍一絲一毫。不僅如此,他還“我以他血薦軒轅”,犧牲睢陽城軍民,以鮮活的生命換取生存資源,是一個最徹底的不降主義者。而正是“以他人血薦軒轅”竟引來了人們的質疑,批判起他不惜“吃人”的不投降主義。 。 想看書來

吃人事件

說到睢陽守戰,就不能撇開吃人事件。吃人始作俑者並非張巡,據《舊唐書》所載早在張巡以妾犒軍之前,睢陽已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可見,以生命換取生存資源的生存法則已在睢陽城中發揮作用,也可以這麼說,人食人已是睢陽城中非常時期的一種生存狀態。“以人食人求生存”並不是張巡的選項,吃人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面對飢腸轆轆的睢陽軍民,他心急如焚,恨不能自殺或割肉勞軍,但他又是一軍之帥,自殺或割肉勞軍之後,誰來指揮這場戰爭?他也不可能拿一個平民開刀,落得個吃人魔王的稱號,所以只有委屈家人,也算是作自我犧牲的表率吧,殺了自己的愛妾勞軍。

還有,以人食人而求生求存,只是張巡的暫緩之計,並不是長久之計。糧荒城危之際,守城軍民把希望寄託在了周邊的軍鎮,特別是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從南霽雲向賀蘭進明討兵未果後做出近乎自殘的行為,如咬掉自己的手指以示求過兵,之後又留下一箭以示誓殺賀蘭進明,可以看出,張巡對南霽雲下了什麼命令。張巡不是不知吃人的罪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壯士斷臂之舉,恨只恨賀蘭進明沒有出兵,以致後來將暫緩之計無可奈何的變成了長久之計,直至城破。

是糧盡援絕,才致使張巡作出非常之策,所以吃人的責任還得從這裡找起。

那麼,引起糧荒的人是誰?是嗣虢王李巨。時任河南節度使的他見睢陽有六萬石儲糧,便奪睢陽之糧的一半,去接濟濮陽和濟陰兩郡。更可恨的是,濟陰太守高承義得了一萬五千便連人帶糧投降了叛軍。如果不是李巨瞎指揮,不奪睢陽糧草,那麼也不至於發生人食人的慘劇。而且睢陽糧草豐裕很有能夠守下去,尹子奇也決無攻破睢陽之可能。

那麼,為什麼會援絕?睢陽並不是深陷於敵區,孤城一座,無法解圍。環顧睢陽四周,賀蘭進明在臨淮、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他們的品階官秩都比張巡要高,擁兵之數遠遠大於張巡和許遠,他們都見死不救。直面的說,是他們的見死不救才使睢陽城出現“援絕”的局面。睢陽守戰期間,河南節度使先是李巨,後為賀蘭進明所代,最後才為張鎬所代。前二任中的李巨不僅坐視睢陽城危,而且趁機奪糧資敵;而賀蘭進明更是笙歌燕舞,事關不已高高掛起!即使張鎬上任,命睢陽周邊各軍鎮馳援睢陽,濠州刺史閭丘曉明明收到了張鎬的命令,還是遲遲不援。“見死不救”才是援絕的癥結所在。睢陽守城戰悲壯,重在悲,可救而不救!

網路上曾有一個叫阿明利的人專門寫了篇文章討論張巡吃人事件,極盡詆譭張巡、南霽雲等人的能事,說他們應永下地獄。他說:“老鷹追鴿,佛祖並沒去找只雞鴨來替代鴿子,而是割己身肉飼鷹。這只是佛經寓言,但也證明需要犧牲時,真英雄、真仁者應該用自己去犧牲,而非讓別人去犧牲。還說基督拯救世界,首先把自己送上十字架,而未讓別人代自己上十字架,其門徒甚多被下油鍋、支解、剝皮而無怨的,也一樣證明了,要犧牲的時候,首先該犧牲自己。”

我認為這種觀點不僅迂腐而且幼稚。佛祖是普渡不了眾生,基督是拯救不了這個世界,世界從古至今依然是強食弱肉。面對殺人如麻、以殺人為樂的賊兵,難道要張巡學佛祖和基督,賊人喜歡屠城,就奉上睢陽軍民血肉之軀給賊軍練刀?可能阿明利還會認為,這很好,以生命來賭侵略者的良知,甚至振振有詞拿出第二次世界戰期間巴黎宣佈是不設防的城市來面對德國納粹侵略者作為例證。如果不捐城,要頑抗到底,沒有糧食供應了,張巡要以生命換取生存資源,就要像佛祖、基督一樣,作表率先自殺,獻出自己的一身肉勞軍。不要忘記,張巡是守軍統帥,豈能輕死?兵失主帥,何以組織抵抗。

再說,猶太人算是學透了基督精神了吧,放棄反抗,結果進入了集中營,面臨種族大屠殺。所以說,你可以滿口仁義道德,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捨身精神,但是劊子手從不會這仁慈,他們關心的刀口是否鋒利,一口氣能殺多少人。南京淪陷,日本人斬殺大比拼,血淋淋的事實擺在我們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