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公祝會”上的答辭中這樣寫道:“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仁校友敢告無罪。”這可以看作梅貽琦的內心獨白,他如此勇敢,又如此謙遜。話語中的真誠足以感動清華同人,感受到他在昆明辦學的沉重心情,也顯示了他對前途的希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3)
梅貽琦作為主持校務的常委,在處理清華、北大、南開三校關係時,不偏不倚。他把工學院清華服務社所得的利潤作為額外的月薪發給三校教員。
梅貽琦與韓詠華
梅貽琦回國後,解除已訂婚約,直到31歲才與韓詠華結婚。說起來,梅貽琦和韓詠華頗有緣分。1898年11月,張伯苓在天津嚴氏家館教授英文、數學、理化諸西學,梅貽琦是張此時的學生;1902年冬,嚴修在家設女塾,聘請張伯苓兼授算術、英文等課,韓詠華是張此時的學生。韓詠華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寫道:“女生上體育課時,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門關上,因我年級最小,每次都被派去關門。另外,從女生這邊隔著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動,這樣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
1914年秋天,梅貽琦從美國留學歸來。韓詠華說:“我記得他(梅貽琦)是和出國考察觀光的嚴範孫(嚴修)老先生同船歸來的,我們許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碼頭去迎接。”梅貽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任幹事,恰好韓詠華這時也在女青年會做些工作,兩人相識。“那時我已經幼師畢業,任教天津嚴氏幼稚園和朝陽觀幼稚園,業餘在女青年會做些工作,每遇請人演講等事都是我找月涵聯絡,這才正式與他相識。”
1918年,由嚴修、卞肇新為介紹人,梅貽琦和韓詠華訂婚。兩人訂婚的訊息被韓詠華的同學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來對韓詠華說:“告訴你,梅貽琦可是不愛說話的呀。”韓詠華說:“豁出去了,他說多少算多少吧。”1919年6月,梅貽琦和韓詠華結婚,梅貽琦此時已經30歲,韓詠華26歲,這在舊社會結婚相當晚了。張伯苓偕胞弟張彭春親赴北京祝賀。
1933年至1935年,韓詠華在清華大學旁聽了一段時間陳福田的英語、錢稻孫的日語和金嶽霖的邏輯學,事先曾徵求梅貽琦的意見,他不反對,但要求夫人既想學就要把課程堅持學到底。
在昆明,梅貽琦家住在花椒巷,一年後遷往西倉坡。正面小樓樓上是梅貽琦的書房和臥室,他和兒子梅祖彥同屋住,樓下即是聯大辦事處。韓詠華住在西面小樓上,樓下是會客室。教務長潘光旦住在南面樓上。此時,梅貽琦的三女一子在聯大就讀。
###發給聯大學生補助金,梅貽琦不讓子女領取補助金。1943年,梅貽琦獲悉老母去世,同仁建議他當天不開聯大常委會,他堅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慼慼,影響眾人問題也。”在學生積極投筆從戎的過程中,獨生子祖彥自願參軍,在學校和家庭作風一樣民主的梅貽琦同意了。
韓詠華在1981年春寫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記我所瞭解的梅貽琦》中提到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的艱苦生活,他們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湯已是相當不錯的待遇。教授夫人為補貼家用,吳有訓的夫人王立芬繡圍巾,賣給駐紮昆明的美國盟軍,韓詠華做糕點出售,“有人建議我們把爐子支在‘冠生園’門口現做現賣,我礙於月涵的面子,沒肯這樣做。賣糕時我穿著藍布褂子,自稱姓韓而不說姓梅,儘管如此,還是誰都知道了梅校長的夫人挎籃賣‘定勝糕’的事”。後來,韓詠華就與潘光旦夫人、袁復禮夫人組成“互助組”,自制這種上海點心,到冠生園食品店寄售。梅貽琦家離冠生園很遠,來回要一個半小時。韓詠華不捨得穿襪子,光腳穿皮鞋,把腳都磨破了。 。。
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4)
當教授們到梅校長家議事時,常常受到熱情的招待。當他們圍坐一桌,品嚐梅夫人親手做的糕點時,深為她的堅韌、樂觀精神感動,便將這糕點命名為“定勝糕”。即謂:抗戰一定勝利!從此,“定勝糕”的名字叫響了西南聯大和昆明城。
韓詠華參加昆明女青年會活動,與名流龍雲夫人、繆雲臺夫人在一起。活動時,大家輪流備飯。一次輪到梅家,家裡沒有錢,韓詠華就到街上擺一個小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