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之後。'。中央表示要嚴肅面對這一形勢。王震在1980年10月、1981年1月和5月到新疆去視察了3次。他接見了上海知青,並和他們交談。8月份,他又去了一次,是陪同鄧小平,那是鄧第一次踏足這個地區' 見新疆電臺廣播,1980年10月5日,刊於FBIS,1980年10月6日;《人民日報》1980年10月16日第二版;新疆電臺廣播,1981年1月20及21日,刊於FBIS,1981年1月21及22日;新華社訊,1981年23日,刊於FBIS,1981年1月23日;新疆電臺廣播,1981年5月17日、1981年5月19日、1981年5月22日及1981年5月24日,刊於SWB,1981年5月21日、1981年5月23日、1981年5月27日及1981年5月29日;新華社訊,1981年8月22日,刊於FBIS,1981年8月24日;中國新聞,1981年8月29日,刊於FBIS,1981年8月3日。'。就在這次新疆之行後,早在1950年代就被王震安排負責新疆工作的王恩茂,重新把這個地區的領導權抓回來。他替代了汪鋒,汪執行了一項他們認為是危險的政策,他培養提拔地方幹部,方便內地來的幹部回去' 《爭鳴》1983年1月號,頁36…37。'。中央當局可能懷有一種懼怕:知青返城會不會引起內地來的專家以及基層幹部提出同樣的要求,他們這些人跟知青相處融洽、情投意合,而且很支援青年人離開新疆的要求' 路文寫道,遊行示威者沒有遇到任何困難就佔據了阿克蘇的行政大樓,因為中下層幹部都同情他們。另外,並不是新疆部隊負責出面阻止知青回上海,而是蘭州部隊,因為中央政府不信任當地部隊;見《爭鳴》1981年6月號,頁12…16。'。1982年6月重建了在1975年解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電臺廣播,1982年6月1及2日,刊於FBIS,1982年6月3日。頗有意義的是,這是唯一一個重建的兵團。 ',這就是中央要重新緊緊地控制這個地區的重要象徵。從1983年開始,重點就放在了經濟的重要性上,尤其強調要開發豐富的礦藏資源。當年的中共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幾次親身上大西北,特別是去新疆,他曾在那兒說過:“到這個世紀末下個世紀初,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重點不可避免地會落在大西北。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是中央各位領導同志的共同觀點”' 新華社訊,1983年8月3日,刊於SWB,1983年8月6日。'。在他的一番講話之後,趙紫陽總理及其他中央領導人就都到新疆來視察重申這一觀點' 新華社訊,1983年9月1日,刊於SWB,1983年9月7日。'。8月11日,他們抵達阿克蘇,從那兒又乘車顛簸60公里直奔農一師第一團場。上海知青送上西瓜和葡萄,趙紫陽就對他們說:“你們這兒有豐富的水果、蔬菜和水產,又不貴。比上海好多了。大城市有它們自己的問題。人人都去上海,怎麼擠得下呢?”' 新華社訊,1983年9月1日,刊於SWB,1983年9月7日。'他還請青年代表回去向在該邊疆地區安家的全體知青轉達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問候。
那個時候,發展大西北(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和陝西)就已經擺在了優先位置,領導人同時也強調必須發展大西南(西藏、雲南和貴州)以及所有的邊疆地區。緊跟著的是要給在這些地區工作的內地青年戴上各種桂冠。為此,1984年10月1日,藉著35週年國慶之際,《中國青年》雜誌及另外10種青年雜誌在王震的支援下,搞一場大規模的選拔賽,要“為邊陲優秀兒女掛獎章”。在那個時期,只要是青年雜誌,就連篇累牘地登載有關最出色的知青典型的文章或報道' 《人民日報》1984年10月14日第四版;新華社訊,1985年5月30日;《中國青年》1984年10月及11月號,以及1985年1月、4月、6月及7月號;法新社北京訊,1985年6月16日。'。關於邊疆地區工作的宣傳並不僅僅限於替經濟需要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且還得激勵起愛國主義情懷,國家一步一步的發展說得好像是當年皇帝欲向西部擴張的延續。在一篇有關西藏的報道里,作者這樣講述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文成公主和她的大隊人馬永葬在西藏高原,但她所開創前無古人的功業,卻吸引著無數的後來人前赴後繼”' 《中國青年》1985年7月號,頁7。'。王震在1980年追憶往事時說屯墾戎邊是歷史上老祖宗從不忽視的,毛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 《人民日報》1980年10月16日,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