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曾經談過在1979年對王昭君的重新評價' 見本書,頁180…181。'。有一篇文章居然把王恩茂與漢朝的班超相提並論,將近兩千年前,班超大將軍兩度出使西域,把畢生貢獻給異域的治理,直至70歲才告老回京城。王恩茂的英雄形象更加高大,因為他是70歲才出使新疆。有一件充滿溫情傷感的事情,必須要記上一筆:王震公開宣佈決定他死後火化剩下的骨灰將要撒放在天山,而王恩茂則說死後一定要葬在烏魯木齊' 《人民日報》1983年1月14日第三版和1980年10月16日第二版。王震在1993年85歲時去世,之後他的骨灰真的用飛機撒在了天山上空;見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1993年4月7日第11版。'。他們兩個都是想告訴大家,人不是非得迴歸故土才撒手人寰的,或者說人可以有好幾個故鄉。王震在當時也說過江西省的一個墾殖農場就是他的第二故鄉' 江西電臺廣播,1983年2月18日,刊於FBIS,1983年2月22日',所以加上新疆以及他的出生地湖南,他就有了至少3個故鄉。
對邊區工作的歌功頌德持續到1985年,胡耀邦在北京接見了1955…1956年間隨“青年志願墾荒隊”下去的知青代表,並高度讚揚他們的行動。其實,胡本來就是墾荒隊的發起人,他甚至建議要讓今天的青年大唱特唱當年譜寫的歌曲' 新華社訊,1985年5月1日、1985年5月7日及1985年5月8日,刊於SWB,1985年5月4日、1985年5月9日及1985年5月14日;《人民日報》1985年5月5日第四版及1985年7月30日第四版。'。過了沒多久,1985年8月2日,中央書記陳丕顯在哈爾濱接見了1968年就到了黑龍江,現在仍在那裡的上海知青代表。據他說,原來屬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總共有8萬多上海知青,如今只剩下3千多一點' 實際上,總數超過14萬(見顧洪章等,《始末》,頁305)。官方對數字向來都是隨隨便便差不多的。'。陳特別指出:“留下的知識青年應當根據他們知識、文化和專長以及個人志願來安排工作”。他又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