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漢匈戰爭三百年 作者:嘟嘟

的讚賞。儘管漢軍廣大士卒與下級軍官願意奮勇抗擊匈奴,但上層將領卻畏敵如虎,不敢主動進擊,致使老上單于在塞內肆意殺掠一個多月之後,才在漢軍的名為追擊,實為“護送”之下安然地撤出邊塞。難怪文帝憂心重重,常拊髀感嘆,深恨沒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名將為他戍守邊塞,分擔憂患。

漢軍的懦弱避戰、消極防禦,使匈奴愈加驕橫,對中原的侵略更加肆無忌憚,幾乎每年都要入侵中原擄掠,東部的遼東郡與西部的雲中郡首當其衝,災難最為深重,每年被匈奴殺掠的人口均有萬餘。在這種形勢下,文帝一方面重新起用原為雲中守,後因小過被罰作苦役的魏尚鎮守雲中;另一方面遣使者至匈奴,與老上單于複議和親之事。文帝后二年(前162年),漢匈再次恢復和親。第二年,老上單于去世,其

子軍臣單于繼位,文帝再次遣使締結和親盟約。然而好景不長,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匈奴分兵二路,各出動三萬人,侵入上郡、雲中,燒殺搶掠,在甘泉宮、長安都能望見那沖天的烽火,朝廷又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氣氛之中。文帝任命河內太守周亞夫等為將軍,率軍屯守在長安周圍,防備匈奴突襲長安。數月之後,漢軍才開赴邊塞迎敵,而此時匈奴已經全軍退出塞外,揚長而去。

公元前156年,景帝劉啟即位。四月,匈奴又侵入代地,景帝遣御史大夫陶青親赴邊塞,與軍臣單于恢復和親。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趙王劉遂秘密與匈奴聯絡,勸說匈奴趁漢軍主力平叛南下之機侵入北境騷擾,與趙軍聯合行動,牽制漢軍。如果這一陰謀得逞,漢軍便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不料漢軍進展神速,不過三個月,吳楚聯軍就一敗塗地。不久,趙國國都邯鄲(今屬河南)也被漢

軍攻陷,劉遂自殺;匈奴見形勢不妙,拒絕出兵,一場可能發生的邊塞危機終於平安地過去。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後,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漢初以來內部分裂勢力不斷與匈奴相互勾結的現象被徹底消除,漢軍從此才可能集中力量防禦匈奴的侵擾。

在文、景時期連綿不斷的邊境戰爭中,以李廣等為代表的一代新的軍人逐漸成為抗擊匈奴的中堅力量。李廣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北)人,出身于軍人世家,其先祖李信是秦國的將領,因擒獲燕太子丹而著名。李廣從小受家世薰陶,練就了一身過硬的騎射本領。文帝時,李廣從軍擊匈奴,因擅長騎射,被封為郎官,常侍從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景帝時,李廣為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戰

功顯赫。但因為私下接受梁王的將印,受到景帝的猜疑,不僅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被派往戰事頗仍的北部邊境防禦匈奴,歷任上谷、上郡、隴西、雁門、雲中等邊郡太守。在荒涼的大漠草原之上,李廣甲不離身,馬不卸鞍,終日轉戰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奮勇抗擊著匈奴的侵擾。

漢匈的邊境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它的戰場遠離交通線與人口稠密地區,散佈在大漠荒野之上,經常得不到來自後方的輜重的補給與兵源的補充。何況漢軍的對手是擁有強大騎兵的匈奴人,作戰方式具有極強的突然性與靈活性。因此,這種邊塞戰爭比正規的兩軍對壘作戰更為險惡。李廣長期戰鬥在北境,深諳邊境戰爭的這種特點,治軍極其簡易,行軍時沒有嚴格的隊形,宿營時人人自便,軍中沒有繁文縟禮,幕府也省略文書,但負責警戒偵察的騎兵則遠遠地分佈在大隊的周圍。士卒都歡迎這種簡易的治軍方法,願意到其麾下接受他的指揮;匈奴懾於李廣的聲威,不敢輕易地向李廣發動進攻。景帝中二年(前148年),執法嚴酷,不避貴戚,以“蒼鷹”著稱的郅都出任雁門太守後,匈奴久聞其名,從此不敢再至雁門郡侵掠。在漢軍頑強的抵禦之下,匈奴囂張的氣焰不得不有所收斂。終景帝之世,匈奴只是頻繁地在邊郡擄掠,再也沒有深入到京畿地區,徹底解除了匈奴對京城長安的嚴重威脅。

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邊塞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文、景時期的艱苦卓絕的邊境防禦戰中,正是因為有了像李廣這樣一代軍人的浴血奮戰,才將匈奴鐵騎阻擊在長城以外,保護中原這一片沃土的安寧,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迎來了被譽為“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也為漢武帝時大規模反擊匈奴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第三章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一、馬邑之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呈現在這位16歲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