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的未來,由此形成了流被(pi)江南的“試兒”習俗。
還有人認為,“試兒”習俗的源頭可以溯及先秦,其實是楚人崇神信巫文化的產物。《左傳》·昭公十三年記,楚共王無嫡子,想在五個受寵愛的庶子中選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塊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然後將此璧秘密埋在祖廟的庭院裡,讓五庶子依長幼次第進廟拜跪祖先,誰正好壓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靈所確立的王嗣。年齡最小的楚平王被抱進祖廟後,兩次下拜,均壓在了玉璧的璧紐上。但楚共王最終把下跪時兩足各跨玉璧一邊的長子(即楚康王)立為太子。大臣韋龜甚有感慨,以為此舉違背了天命,故囑託其子於平王,其後平王果然在楚國內爭中坐上了王位。這段載於史傳的故事,與孫權選嗣的傳說何其相似,亦可看作是“試兒”之俗的濫觴。像這種用抓鬮式迷信以預測判定小兒終身的巫術,理所當然地為崇尚質樸、重視教育的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這也正是“試兒”術長時期只能在南方地區傳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顏之推以批評口吻敘及此俗,亦是這個緣故。
究竟是什麼觀念導致產生了抓周試兒的風俗,學者的見解亦有不同。有人認為這一風俗源於原始的徵兆觀念,即以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人世間的吉凶禍福,在其發生之前都是有徵兆的。它本是原始人因無法解釋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