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2 / 4)

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圍繞是否改變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與桑弘羊等人展開了鬥爭。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閏十二月。霍光就派遣當時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國,察舉賢良,訪問民間疾苦、冤難以及失去職業的人,為召開鹽鐵會議做準備。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將郡國所舉的賢良、文學等人接入京城。由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正式開始了鹽鐵會議。霍光雖然沒有親臨會場,參與辯論,但他改變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的意圖是很明確的。會議圍繞堅持還是罷廢鹽鐵官營、均輸問題展開的辯論。涉及到各個方面,包括對待匈奴、國內的治理等重大問題,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的總評價,也是昭帝實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討論。因為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政策的實施,直接損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賢良、文學大聲疾呼,要求改變這一政策;而代表當時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這一政策給漢朝帶來強盛為理由,堅決反對改變這一政策。經過這場討論,由漢昭帝下令,於是年七月,廢除了鹽鐵官營、均輸等政策。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整了階級關係,從而,使漢朝的經濟走上了恢復發展的道路。“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霍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是匈奴和親,百姓充實,稍愎文、景之業焉。”這是班固在《漢書》中對當時情況的評價,由此也可證明罷廢鹽鐵官營的必要。漢昭帝在位13年,由於霍光的輔佐,為漢朝的鞏固,為社會的安定和發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礎。昭帝死後,漢朝的政局曾一度發生混亂,但由於它的政治基礎比較穩固,政局在短暫的混亂之後很快就平靜下來。昭帝無嗣,他死後,由誰來繼承帝位,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臨的困難問題。當時,漢武帝的兒子,還有封廣陵王的劉胥,但他行事不檢點,有失皇家道統,漢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歡他,他們便選擇了漢武帝之孫,襲封昌邑王的劉賀,讓他來繼承帝位。但這個劉賀本是紈絝子弟,荒淫無度。漢武帝死時,他竟於服喪期間四處遊獵,雖有屬下苦諫不止,他仍放縱自若。昭帝死後,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義派車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勝。在進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間女子、財產,並讓其屬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進爵,任其胡作非為。看到這種情況,霍光等眾大臣都感到事態嚴重,如果不及早處置,將會使漢家天下斷送到劉賀的手裡。於是在劉賀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將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宮,舉行會議,當眾宣佈了要廢掉劉賀,另選賢明的意圖。與會大臣、博士等人一聽這個訊息,都感到意外,因為廢立之事,關係重大,誰也不敢發言。田延年看到這種情況,立刻站起來發言,假意斥責霍光,說漢武帝把漢家天下寄託給霍光,就因為霍光忠誠於漢室,能使漢朝長治久安。如果繼續維持劉賀的帝位,那漢家天下就會斷送,你霍光將來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見漢武帝呢!他手握劍柄,嚴詞厲色,聲稱如有人敢反對廢除劉賀他就將其就地斬殺。與會者見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廢除劉賀,另選賢明之主。於是,霍光聯合杜延年、楊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寫了一封奏章,列舉了劉賀的種種劣跡,上奏當時主持漢室的十五歲的上官太后,並將劉賀召至未央宮承明殿,宣讀了這封奏章,即日將劉賀廢掉,並將其所屬官吏統統收捕,隨後又將劉賀傳送回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昌邑鎮)。而後,又將長期生活於民間的漢武帝與衛子夫的曾孫、戾太子之孫。十八歲的劉病已(劉詢)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宣帝。確立新主是當時安定全國的需要,然而要確立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則又是關係到漢朝能否長治久安的問題。霍光既考慮到前者,更考慮後者。所以他寧願擔負所謂擅自廢立的惡名,也不願使漢家王朝傾覆。這表明他對漢室的忠誠,也是對國家的高度負責。事實證明,霍光選擇了漢宣帝,才使得漢朝保持了興旺的局面。漢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輔佐朝政。直到病死。

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年僅八歲,政事皆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決斷,前述鹽鐵會議就是在霍光的授意下,由昭帝下詔決定召開的。與霍光一起受武帝託孤的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霍光之女為妻。生有一女。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此女年僅五歲。上官桀父子意欲將其送入宮中為昭帝后,被霍光拒絕。後上官安透過武帝長女蓋公主之男寵丁外人的關係,達到目的。上官安被封為車騎將軍。霍光由於拒絕了上官桀父子封丁外人為列侯的請求,引起了上官桀父子與蓋公主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