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篡唐,建立起後梁王朝。自此出現的五代十國,就再一次開始了割據混戰的時期。陝西的關中地區同廣闊的中國北方一樣,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等五個小王朝,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前此的帝王陵墓,無人管理,成了荒冢。以政治投機為能事的軍閥溫韜,在後梁時任節度使兼領靜勝軍,於藩鎮七年內竟盜挖了所有的唐陵,“取其所藏金玉”,成為有名的罪在不赦的“盜墓賊”。秦漢陵墓之所以倖免兵匪的浩劫,並不是這些人發什麼善念,而是他們知道這些陵墓早已被破壞過,比不上挖唐陵盜寶來得“實惠”。儘管如此,秦始皇陵仍然還是處於“樵採不禁、風雨不避”的狀態。
北宋時,各個皇帝很重視對“前代帝王陵寢、忠臣賢士丘壟”的保護,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宋太祖趙匡胤剛一登基,於建隆元年(960年)就下詔郡縣,要其置戶守陵,對“隳毀者修葺之”。隨後,對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歷代帝王陵墓明確各設定守陵兩戶,而且要“三年一祭以太牢”。過了十年,宋太祖又下詔對兩京、鳳翔、雄、耀等州內的二十七個帝王,準備了法服、常服各一襲,重新安葬,並要“所在長吏置祭”,理由是這些陵墓“常被盜發”。第二年,不但“增前帝王守陵戶二”,還“發廂軍千人修前代陵寢之在秦者”。北宋修陵見於記載的還有兩次,而且相隔的時間都很近,足見其重視的程度。這兩次就是:真宗鹹平元年(998年)十一月詔:“葺歷代帝王陵廟”;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詔:“修葺歷代聖賢陵墓。”
宋朝之後,元蒙入主中原。這些少數民族統治者在政治上排除壓制漢族,其在文化上基本也是一片荒漠。由於民族歧視心理,不但對歷代帝王陵墓的保護理所當然地沒有什麼遠慮,更談不上有什麼措施和行動。元世祖竟放縱許多混蛋“擅發宋諸陵,取其寶玉,凡發冢一百有一所”,真是官盜合一、兵匪不二!
明朝得了天下後,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也曾遣使訪查過先代陵寢,還命各行省畫圖上報。共計報有七十九位帝王,但經過禮官審定後,只確定了三十六位。雖然審定的標準是“功德昭著”,但其中並沒秦始皇。儘管洪武九年(1376年)還曾遣國子生周渭等三十一人分赴各地,視察了歷代帝王陵寢的保護情況,令百步之內不得樵牧,設守陵戶二人。還對經過兵戈而崩摧的陵墓令地方官督促近陵的百姓按時封培,每三年得遣使致祭一次。但其中還是沒有秦始皇的份。
同樣,清朝的皇帝們也似乎忘記了歷史上還有秦始皇這個人。統治者曾多次享祭歷代帝王陵廟,但在祀功德有加的帝王、功臣名單上均把秦始皇排除在外。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浣曾訪查秦中的歷代帝王陵墓,樹立碑石,而唯獨這巍巍乎如山的秦始皇陵前沒設任何標識!其儲存狀況就可想而知了。只有畢浣在其《關中勝蹟圖志》一書中輯錄了歷代關於秦始皇陵的文獻材料,可供人們參閱。
。。
皇陵的不懷好意的訪客
皇陵被盜掘已是中國歷史裡特有的文化現象之一,之所以稱它為文化,是因為挖掘出土的文物能讓後人知道那段歷史;之所以稱它為現象,是因為盜皇陵在中國古代屢見不鮮。尤其是秦始皇陵,它成了盜墓者最青睞的皇陵。
秦朝滅亡後,起義軍紛紛入關,曾受到嚴密保護的始皇陵墓無遮無掩地暴露在對秦王朝滿懷仇恨的人們面前。按照自古以來的說法,祖墳儲存得完好與否直接關係到後代的興衰,何況這墳裡躺著的是暴君呢。
但是,如我們上面所言,秦始皇對這種事情是有所防範的,只是沒想到會來得這樣快、這樣狂。地宮裡除了結構複雜、設定了各種機關暗道外,還遍佈弩矢,有膽敢盜掘進入者,即被射死;另外還灌注了大量水銀,也有讓靠近者中毒身亡之意。
秦朝滅亡後,項羽指揮他的部下將始皇陵地面建築洗劫一空,然後下令挖掘陵墓。據記載,項羽將地面及地下所得之物統統運走,運東西計程車兵多達三十萬,花了一個多月還沒運完,臨走時項羽又縱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好多天,雄偉的地面建築化成了一片瓦礫。兩千多年後,考古工作者在寢廟所在地進行發掘時,發現幾千平方米的地面上都是炭灰和焦土。這是始皇陵遭受的第一次浩劫。
項羽東撤後,始皇陵殘破不堪。《漢書》記載一個牧童在陵上牧羊,一隻羊不小心掉入了被楚軍挖開的洞穴中,牧童點著火把進洞尋找,結果引起大火,燒了三個月之久,地下建築也被徹底毀壞了。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墓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