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掘下,不但墓中寶藏被劫掠一空,陵上建築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我們現在見到的原陵已經不是真正的原陵了,它是宋代開寶六年(973年)重新整修的光武陵。所以,它才能給我們那麼“蓊蔚峭拔”的形象。在陵園右側,有光武帝祠廟一座,它的左前方豎宋代開寶六年“新修後漢光武帝廟碑”一座,由宋太中大夫蘇德祥奏詔撰文,中散大夫孫崇望奉敕書丹。碑文主要是歌頌光武帝的英雄業績。在祠殿左右兩側,還分別豎立著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四通石碑。記載著重修祠廟和原陵沿革的歷史。由此,我們可以欣慰,雖然它被董卓盜了,但後人卻為它重新描畫了一份乾淨的圖景,供後人景仰。

*********************************

閱讀‘何木風’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們為什麼沒能成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類解讀:亂五代。 最好的txt下載網

邙山:一部中國文明史

中原大地,黃河南岸,四百里巍巍邙山,像一扇巨大的屏風遮蔽著十三朝古都洛陽。北邙山,在洛河之北、黃河之南,地勢高而不險,水流暢而不促。登臨遠眺,四外群山層疊,溝壑縱橫,視野開闊而不散漫,景色鮮明而不紛繁。

它又是一座土山,是黃土高原的餘脈,土層深厚,土質細密鬆軟,滲水效能好,是人們埋骨正寢最理想的地方。

古語云: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世世代代的人,上自封建帝王、下至普通士人,甚至平民百姓,活著的時候,走南闖北,創業謀生,飽嘗人間樂趣;死後,都想到邙山上尋求一席之地,作為自己的最後歸宿。致使“北邙山上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而洛河之南,地勢高平,山水環繞,出入方便,自然也是墓葬的好地方。

北邙山東漢陵區有五個帝陵: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衝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東漢自劉秀建武元年(25年)開國,下傳十一帝,歷時一百九十六年。諸帝之陵均在洛陽一帶,唯獻帝崩葬禪陵,在今河南焦作市。今日的北邙山上,高冢林立,無可計數。由於歷史悠久和記載不詳,加之歷史地理位置的變遷,使後人對邙山冢墓的名稱和位置說法不一。東漢五陵就是這樣的情況。

當然,最有爭議的就是劉秀的原陵了。嚴格地說,即使是現在的東漢陵墓專家也不能肯定原陵到底在哪兒。一般人都認為,今天孟津縣鐵榭村黃河邊上的劉秀墳就是它的真實所在。但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因為所存最早石碑為北宋初年“新修後漢光武帝廟碑”。有人認為碑文既言“新修”而不言“重修”,故此墓冢並非原陵。既然不是原陵,那又是什麼呢?有人就說,它應該是北魏祭祀河神的“方澤壇”。

那麼原陵在哪裡?又有人根據史書記載和地望地貌,加上一些出土墓誌的描述,認為原陵就在洛陽城北四公里的盤龍冢。還有人引《三國志》資料,認為洛陽東北邙山頂劉家井大冢才是原陵。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然沒有更好的答案,我們暫且就以“劉秀墳”為原陵吧。原陵是一個標符,標示著中國最燦爛的北邙山文明,同時也是自唐以後洛陽被亂軍騷擾後凋敝的見證。我們已經無從知道劉秀原陵的真實所在,不是因為劉秀的故弄玄虛,而是因為世間的滄桑變遷在北邙山更為劇烈的緣故。但中國的北邙山文明是永遠也無法抹殺掉的,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就在此建都,綿延不絕的中國文明由此在這裡拉開了帷幕,從此,洛陽成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之一。這裡有太多的君王和皇帝號令天下,有數不清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其他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在這裡震動著中原大地。

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後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後主、唐明宗、南唐李後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傑、杜甫、石守信……

讓人難過的是,洛陽的戰亂讓這些墓冢大都湮沒無聞,即便是至今仍留有土丘的墓冢,也很難弄清墓主人的真實身份;至於早已夷為平地的那些墓冢,裡面都是一群影響過中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