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這天沒有到來之前,就只有猜測了,無論是哪一種猜測,都有道理。蒲松齡的《曹操冢》一文也該在此行列。其實,自從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斷被人盜掘,“疑冢”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當時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寢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論據為,曹丕廢漢稱帝之後,曾寫過一份詔書,詔書的題名叫《止臨菑侯植求祭先王詔》,其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
一位考古學家說:“過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區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經常滾動。據明代修撰的《邯鄲縣誌》(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鄲一分為二。冀南平原到處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說曹丕要祭先王,‘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墳。有無可能由於漳河滾動,而把曹冢淹沒了?!因為北齊時,鄴都規模宏大,城中還築有大湖、仙島、樓閣供帝王玩樂,以後被淹沒。銅雀臺也是被漳河沖垮的。河北鉅鹿縣城地下就是鉅鹿老城。所以說,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麼,如何打破曹操冢疑案,也恐怕只有將漳河兩岸都發掘了才能打破。如前人所謂的“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了。
跟蒲松齡的《曹操冢》相似的一個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筆錄》一書中,引《堅瓠續集》裡敘述了發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聞:清朝順治年間,有捕魚人曾在河床底下發現過曹操陵墓,墓內還有許多隨殉的宮女。
可我們從黃初三年(2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