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黃巢、溫韜、孫連仲這樣掌握軍隊的人挖乾陵不是遇到神靈就是挖錯方向,全都以失敗告終。那些三五成群的小盜墓賊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孫連仲士兵遇鬼的說法顯然屬於我們今天所謂的迷信,人死了就是死了,沒有恩怨情仇,更不會在冥冥之中殺人。但長久以來始終沒有盜墓者可以進入乾陵,這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除了它構造堅固,入口難找外,它的“依山為陵”的設計思路也是讓盜墓者頭疼的事情。到了1960年,當地農民在山上放炮炸石燒石灰,忽然就炸出一條墓道來。可謂無心插柳。這一炸才炸出了為什麼盜墓者不能得逞的原因:從墓道至墓門,共有條石三十九層,總計四千一百塊。條石用熔化的錫鐵漿灌縫,堅固異常。即使是“正規軍”,如果不借助現代化的爆破技術,恐怕也難開墓穴。
所以,乾陵能在盜墓手段如此高超的中國完好無損地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被盜墓者們看做是“盜不了的墓”也是理所當然的
乾陵:挖與不挖的博弈
乾陵雖然至今沒有被開啟,但是從武則天《述聖紀》碑的記載和乾陵的陪葬墓的發掘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乾陵裡的物件。唐高宗在臨終時要求後人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整個乾陵所蘊藏的價值相當於當時唐王朝國家稅收的三分之一,去除掉營造費用,其他費用大概都在陵墓的珍寶上面了。
現代科學推測,乾陵的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十二套大斂之衣,頭枕玉匣,口含玉貝,仰臥於褥上,面朝棺蓋。蓋內側鑲飾黃帛,帛上繪日、月、星辰及金烏、玉兔、龍、鶴等物。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考古工作者將乾陵地宮內可能藏有的文物分為六大。金屬類有金、銀、銅、鐵等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工藝品等。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製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石質品包括石線刻、石畫像、人物及動物石雕像、石棺槨、石函和容器;壁畫和朱墨題刻。紙張、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
當然,這一切都是推測。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墓如秦始皇陵與乾陵都不是專家發現的。他們連陵墓的入口都找不到,怎麼可能猜測出裡面到底有什麼呢?
就在當地農民炸出了乾陵的入口後,陝西省文化部門就向中央有關部門遞交《乾陵發掘計劃》,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回示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可到了1973年,文學家與考古學家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乾陵,周總理說:“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郭沫若很惋惜,因為他猜測乾陵裡可能有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還有其他的字畫,尤其是《蘭亭序》真跡。但他在有生之年也沒有見到,因為乾陵沒有被挖掘。
2000年四月,陝西省以政府的名義向中央有關部門呈報了一份報告,認為“搶救性發掘是保護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大意是說,埋在地下的字畫、絲綢等古物受地質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都有逐漸毀壞的可能,早日發掘,早日保護。但是,乾陵裡到底有沒有這些東西還是未知的。
有人之所以肯定裡面有這些數不清的財寶,是因為乾陵的佔地面積相當大。早在1971年美國“阿波羅”號飛船成功發射,在飛船上的宇航員愛德寧專項向總統報告的絕密材料和親筆電傳。在經過一系列複雜技術處理之後得到了這樣一個結果:在東經107°39'—109°11',北緯34°9'—35°34',南北長117—119公里,東西寬65—106公里的範圍內,他發現了可能是威力極大的新武器裝備。美國方面大驚,因為這個方位正是在中國境內。在經過去偽掃描技術處理後的雲圖上,這個“新武器裝備呈現出扇形一字排開的九個類似金字塔形的裝置,按照美國人的想法,這種排列非常有規律。幾年後,愛德寧來到中國,在看了一些旅遊景點後,他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請,要到東經107°39'、北緯34°9'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