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候還非常反感別人提他陵墓的事情。他對自己的事情都不熱心,別人更加提不起精神來。到後來,建造陵墓的事情干脆在玄宗一朝消失了。

因為不想死,或者說是怕死,所以不肯提也不想聽到一切與死有關的事情。歷史上說,唐朝皇帝只有兩位皇帝在生前建造了自己的陵基,其中一位就是李隆基。這句話略有差池,李隆基只是選定了陵址,而並沒有建造陵墓。真正為他建造陵墓的是他的孫子唐代宗。

後輩的匆忙

762年四月,李隆基以太上皇的身份死於西內。臨死前,他留下遺書,“惟天鑑下,享年有期”。意思是說,蒼天啊,你太公平了,無論我如何尋找靈丹和享樂,我終究會死掉的啊。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言也傻。臨死前,他終於悟出了人不能長生不老的道理。人終有一死,誰都不能成仙。因此,對於“死”並不覺得可怕的他希望子孫能把他的後事辦得漂亮一些。但是,他仍舊在遺囑中強調,後事辦得固然要漂亮,但不可浪費,一切以儉省為宜。

他在做白日夢,即使他想大操大辦,當時的形勢也不允許。安史之亂並沒有平定,唐王朝只不過收復了長安洛陽而已。各地的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著,他的兒子本來就不孝順,他之所以成為太上皇就是因為他兒子在他危急時刻擅自稱帝而造成的。即使是孝順,也不可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營造太上皇陵寢的工程中來。

他死後的第十三天,他的兒子唐肅宗也死掉了。還好,唐肅宗及時的死掉了,不然,這位從他手中搶奪過皇位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替他修陵墓的。

唐代宗繼位後,傻眼了許多天。因為在此非常時期,不但要平定安史之亂,還要給一個皇帝和一個太上皇修建陵寢。可又不得不修,他只好在李隆基命定的金粟山上破土動工,可想而知,由於財力和時間的限制,墓地的營造要多潦草有多潦草。

廣德元年(763年)三月,安史之亂平定,李隆基已經死了一年。唐代宗這才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陵墓名曰“泰陵”。一個盛唐天子,一位風雲人物,終於安息於冷清潦草的墓地,陪伴他的只有一座高力士墳墓。

高力士本不姓高,而姓馮,十五歲那年,大概是在聖歷初年(698年)入宮,當時,李隆基為藩王,高力士見李隆基有帝王相,就“傾心附結”,後一生侍奉李隆基,相處五十多年。李隆基成為太上皇后,高力士為李輔國所誣,長流巫州,他曾曰:“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可李輔國不許。寶應元年(762年),遇赦返至郎州,聞訊並見二帝遺詔,北向痛哭,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餘恨。”悲痛嘔血而死,卒年七十九歲。唐代宗贈高力士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高力士的墓離泰陵有一公里半,在自己孤獨地經受風吹雨打之時,傾心遙望著泰陵,讓我們感傷不已。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活到七十八歲,后妃如雲,宰臣將相如雨,共生下三十個兒子,二十九個女兒,而在死後卻只要一座陪葬墓,這似乎是上天給他開的一個極大又極悲的玩笑,又似乎是給他所犯過錯的一個最適量的懲罰。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在他之前唐朝皇帝的陪葬墓,我們更會悲從中來。唐高祖李淵獻陵有陪葬墓六十七座,李世民昭陵有陪葬墓一百六十七座,唐高宗乾陵有陪葬墓十七座,即使是毫無功績的唐睿宗的橋陵,其陪葬墓也有十五座。與李隆基相比,以前帝王們還存留著當年的至尊王氣,在眾星捧月般的陪葬墓群裡享受著天倫之樂,敘述著君臣之情,而泰陵僅高力士一個老頭陪葬,李隆基真是太寂寞了,寂寞得讓人無法忍受。

李隆基的葬禮是在孫子唐代宗主持下進行的,在泰陵玉冊所刻的初諡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可見,對玄宗的“蓋棺論定”,還是頗高的。但事實上呢,所謂“大明”,只說對了一半,由明而昏,才是他一生走過的歷程。這也就是他為什麼只有一個高力士陪伴的緣故。李隆基是個歷史時機選出的皇帝,他經歷了“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由此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間的冷暖和世態的炎涼,他感到一生中真正與他榮辱與共、患難相依的只有高力士一人,於是,遺詔中只讓高力士一人陪葬。

也許,就在安史之亂前,他已經喪失了人心,被軟禁在宮內當太上皇的兩年,由他一手創造的大唐天下,和他共患難的只有高力士一人,“從龍文武幾人在,丹心事主唯高公”正是泰陵孤獨的寫照。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