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來看,為了將純自然的巍峨山嶺點化成無比莊嚴的帝王陵寢,當時的唐朝皇帝們便把石刻群和地面建築群按嚴格的格局佈列成一個絕對對稱、規整和諧的龐大陣容,用帝王(人)的精神去強化山(天)的氣勢,而這一舉措就規定了唐陵大地藝術的屬性。
從泰陵所在省的《省志》來看,泰陵陵園建造時雖然很倉促,但經過宋朝的修補,如今我們看到的泰陵,其規模還是不可小視的。其陵內封地達三十八公里,為唐十八陵中最大者。陵區以玄宮為中心,依山勢構築陵牆,平面佈局分內外兩城,酷似京師長安,內城四周各開一門,其位置分別為:朱雀門(南),位於現保南鄉唐陵村西約五百米處;玄武門(北),位於現上王鄉嶺南村;青龍門(又稱東華門),位於現椿林鄉唐陵村東約四百米處;白虎門(又稱西華門),位於現翔村鄉東山懷村四百米處。
四門及陵牆四角分別建有門闕、角闕,地面建築包括獻殿、下宮、闕樓、陵署等,殿舍連綿,錯落有致。陵區林木繁茂,蒼翠蔭鬱,一派肅穆景象。與其他帝陵一樣,陵園設有陵臺令(從五品)及主文、主樂、主輦和典事等官員。陵區還設有折衝府,負責陵區安全,封內陵戶,則專門應付各級官員的祭奠活動。像其他唐陵一樣,泰陵四門(尤其是神道兩側)也佈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品,其簡單情況為:原在四門外,各有石獅一對,共八個,現仍殘存六個;南門(朱雀門)外,原列有石人十對,現仍殘存九對;華表一對,現存一殘一;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現仍存;石馬五對,現仍殘存五個;北門(玄武門)外,原列有石馬三對,現尚殘存兩個;與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佈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現僅殘存東側立像三尊,另於北門處,還殘存一隻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漢,武用胡”的特點。唐玄宗去世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但河南、河北的戰爭仍在繼續。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兩京被破壞殆盡,軍隊(尤其是軍閥軍隊和回紇軍隊)燒殺淫掠,社會一片混亂。唐朝國力急轉直下,幾致覆亡,從此歷史走進了中唐時代。由於陵墓石刻的產生同社會主宰者關係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著產生時的國力,也體現著統治那個時代的精神力度的脈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個體變小,精神魄力在大氣磅礴中漸趨平和。但此段時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發展,不少作品保持著很強的生氣和氣勢,其中泰陵翼馬(在陵墓中,翼馬起著聯絡亡靈與天界的神秘作用)體態矯健,英姿颯爽,不失為唐陵石刻藝術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華貴,武臣勇武剽悍,仍不失大唐風韻,只是那威風凌厲的神態,彷彿要威懾某一特定的物件,不像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曠達不羈。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泰陵的命運
唐王朝自李隆基後就開始了它滑落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漫長而充滿艱辛的,直到幾百年後,唐朝最後一個皇帝被朱溫代替,唐朝才算結束了它的旅程,永遠地進入了歷史的深淵。
五代開始了,隨之而開始的是唐朝陵墓的被挖掘。那位著名的與死人打交道的人物溫韜登上歷史舞臺,在其管轄境內,他挖遍了唐諸陵。這是一場無法躲避的浩劫,溫韜不僅把宏偉的地面建築和地下寶藏摧毀,還禍及了大多數皇帝的遺骸。李隆基的遺骸自然也不例外。
泰陵就這樣被“強姦”了。
五代一亂就亂了五十三年,五十三年裡,鬼哭狼嚎,神仙為之嘆息。當時不要說是死人,就是活人,也無暇被顧及。到了趙匡胤建宋後,才統一了權政,結束了混亂局面。趙匡胤眼見唐朝諸位皇帝的遺骸無人收攏,就在收攏人心的同時順便將其整理了一番。
開寶六年(973年),趙匡胤下詔修葺泰陵,把李隆基的遺骸著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時建立玄宗廟(廟址在今椿林鄉敬母寺村東南),於下宮處立碑,並於陵區內廣植松柏、長楊、巨槐等。
800多年後,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陝西巡撫畢沅下令重修葺泰陵,並於陵區修築寬三尺、高六尺的圍牆(今已無存)加以保護,同時還在朱雀門獻殿遺址附近,豎立親筆題寫的“唐元宗泰陵”(為避康熙玄煒諱,改玄為元)巨碑一通。
畢沅此人在政績上雖然平平,但在歷史文物保護上卻是功績卓著。畢沅是清乾隆年間的進士,歷任陝西、河南、山東巡撫,湖廣總督,獲贈太子太保、一品頂戴。在陝西巡撫任上時,他對西安的城牆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