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透過刑法的內容,可知王族貴戚的墳墓,受到特殊的保護。而看守者在盜墓現象發生後也要受到嚴厲處罰,也是值得注意的。從《明史》的記載看,當時法律有嚴治“盜墓之罪”的原則。而《大清律例》有關於“發冢”的內容,對三十六種情形分別處罪。其條例計二十二條,內容備極詳密。
據《新唐書》記載,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因安祿山、史思明於此初起反叛,而當地民眾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於是“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然而適得其反,以致“眾滋不悅”,使民意更為傾向安、史而背離朝廷。這正是因為“發墓毀棺”的做法過於極端,與民眾傳統情感習慣不相合的緣故。《舊唐書》也記載,張弘靖“發(安)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民眾的“不悅”,民眾的“失望”,都表現了一種對於“發墓毀棺”的做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傾向。
《南史》記載,傳說張騫墓有人慾盜發時,就聽到作戰時的鼓角聲,盜墓者不得不驚退。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編》寫到:“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史書又頻繁可見盜墓時遇大蛇圍繞、崩雷晦雨等異象的記載。如果有人不畏懼這種保護墓葬的靈異警示,常常會遭致嚴酷的懲罰。《異苑》寫到,士燮墓常濛霧氣,屢經離亂,沒有人敢盜掘。晉時地方官溫放之前往發掘,在回程中即墜馬而死。袁枚《子不語》有“掘冢奇報”條,說“以發冢起家”的朱某發富人墳,石槨堅不可開,於是糾同僧人誦咒開槨,“誦咒百聲,石槨豁然開,中伸一青臂出,長丈許,攫僧入槨,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墜地,琤琤有聲”。朱某後來也“以訟事破家,自縊於獄”。類似表現盜墓惡報的故事還有許多。這一現象,也是民間否定盜墓的社會輿論傾向的一種反映。
回過頭,我們再來探討李世民的昭陵,如果不是它殉葬品的繁多,它不可能遭到被盜挖的下場。在昭陵上,我們引申出盜墓的問題,無非是因為昭陵符合了盜墓賊的心理。無論世界發展到什麼程度,盜墓賊的最初動機都是為了獲得財寶。由此想見,李世民為自己營建的昭陵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是愚蠢至極的。雖然,他依山而建,但世間萬物總有滄海桑田的那一時。
*********************************
閱讀‘何木風’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們為什麼沒能成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類解讀:亂五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李治與武則天:盜不了的墓
在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兩個性別的皇帝——唐高宗與武則天——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它也是唐朝諸陵中唯一沒有被盜墓賊光顧的皇陵。關於它的命運,無論傳說還是正史,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兩個術士的把戲
唐朝李氏因要和道教李耳攀上親戚,所以十分信奉道教,這就不可避免地使道士們在唐朝很吃得開。在有關道士的傳說中,唐朝初年的袁天罡與李淳風可謂出盡了風頭。有著神秘色彩的乾陵自然也就跟他們兩人扯上關係了。
據說,唐高宗李治繼位的第二年就派出這兩人為他選一塊墓地。當時,袁天罡是著名的星相學家,李淳風是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兩個人得到命令後分頭行動。
袁天罡先去江南走了一圈,發現並沒有好地方,而李淳風比較聰明,他跑到唐太宗昭陵的附近尋找風水寶地。在昭陵東面,他轉了很久也一無所獲,於是就轉到西邊去找。可就在那天晚上,袁天罡來到了昭陵西邊的一塊地方,拿出羅盤測試,大喜,就把一枚銅錢埋在那裡然後回去覆命了。第二天中午,李淳風才慢慢地來到那個地方,捻指一算,也大喜,就把一根針扎入土中而返。
李治聽二人在同一方位選中了風水寶地,就命老臣長孫無忌去複查。長孫無忌按照兩人的指示,來到了一座叫梁山的山上,他向下一望,大吃一驚。此山生得好生奇怪:正南向北就像一位少女裸坐在藍天之下,兩條大腿左右翹起,一對乳房堅挺對稱,梁山主峰下的蒼松翠柏彷彿是少女柔軟飄逸的長髮。長孫老頭來到了袁、李二人所示之地撥開伏土一看,又是大吃一驚,原來李淳風的針正紮在銅錢的圓孔之中,絲毫不差!後來,這裡就成了傳說中的墓道口。
長孫老頭回到京城把他“大吃兩驚”的事情告訴了李治,李治大喜,就命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