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易事。經過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恢復,東南亞各國經濟向好,經常賬戶保持盈餘,外匯儲備相應提高。痛定思痛,他們也吸取了教訓,外債負擔降低,銀行體系更加穩健,更認識到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近年來,東亞經濟金融合作不斷深化,為共同抵禦金融風險提供了堅實的依靠。2000年,“10+3”國財長共同簽訂了“東盟清邁貨幣互換協議”,即“清邁倡議”。在“清邁倡議”框架下,“10+3”各國之間目前已簽訂16個貨幣互換雙邊協議,涉及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0+3”各國目前的外匯儲備總計約3�4萬億美元。在這一合作的支援下,越南能夠動用的外部外匯儲備可望達到580億美元,再加上越南自身的21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越南抵禦熱錢衝擊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在今天,熱錢要想狙擊越南貨幣,或者“10+3”中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都不得不再三思量,因為他們必然將面對一支實力雄厚的“多國部隊”。
與越南此前危機比較
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回越南國內。在越南革新開放前後20多年的歷史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面臨經濟金融方面的威脅了。以史為鑑,回顧23年前和11年前的危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此次貨幣危機在越南內部金融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無獨有三
越南此前的兩次經濟或金融危機分別發生在1985年和1997年,前者是經濟革新前夕的惡性通貨膨脹,後者則是受東南亞金融危機連累而遇到的貨幣貶值和泡沫破滅。
第一次越南經濟危機的起因要追溯到越南的“二五計劃”。在1976~1980年間的“二五”期間,越南政府忽視了國內工農業基礎薄弱的現實情況和南部人民對改革持消極態度的實際,制定了工農業產值翻一番的目標,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走社會主義大生產的道路。這段時間越南又發動了對柬埔寨的侵略,不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和經濟制裁。“屋漏偏逢連夜雨”,前蘇聯是越南的強力後援,卻在這個關鍵時刻陷入經濟困難,自身難保,大幅削減了對越南的經濟援助。此時的越南,在政治、經濟上陷入了困境,不但發展目標沒有達到,國民經濟發展也嚴重失調,農業、輕工業生產陷入停滯。“二五”期間,越南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只有0�3%,國內糧食短缺,市場供應緊張。20世紀80年代,越南通貨膨脹率最低年份也有142�8%,1986年猛增至557�4%,1987年高達700%~1000%。
為了扭轉不利的經濟形勢,越南政府在革新開放開展後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旨在消除通貨膨脹。一是大幅度提高銀行存款和貸款利率,使其高於通貨膨脹率,進而實施利率自由化。之前越南銀行長期實行存款低息制,導致人民存款意願低,轉而爭相搶購物資,加劇了物價飛漲。1989年4月起,越南調整銀行存款利率。群眾由搶購東西轉為踴躍存款,1989年銀行儲蓄額達1�3萬億盾。二是取消了物價雙軌制。絕大部分物價實行市場議價,切斷了投機倒把的根源,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也提高了企業的效益與效率。三是收緊銀根。不增發貨幣,而是透過借債、壓縮財政支出以及增加財政收入的辦法來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四是實行靈活的匯率政策。改革前,越南的匯率制度表現出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並存的特點。1989 年,越南將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統一為單一匯率,對越南盾實行由國家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2 年以後,又將匯率制度改為每天依照胡志明市和河內兩個外匯市場的價格確定外匯牌價,允許外匯在有效管理下進行買賣。
在革除歷史積弊的同時,越南實現了快速發展,增強了國力,為消除惡性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到1989年,通貨膨脹率終於控制在40%左右。1992 年通貨膨脹率進一步降低到,1993 年又下降到%,從而宣告第一次經濟危機完全結束。
此後,隨著越南一系列政策調整與革新措施的出臺,打破了對企業經營貿易的諸多限制,加上宏觀經濟和國際環境的改善,越南得以較好地發揮勞動密集型和生產成本低的優勢,出口導向型模式成為其主要的經濟增長模式。從第一次危機結束的1992年到東南亞危機爆發的1997年,越南外貿進出口總額翻了兩番,佔GDP比重迅速上升,從52%提高到86%。其中農產品在出口中的佔比大幅下降,輕工業產品佔比提高了近兩倍。越南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好景不長,就在越南剛剛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