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二人之間的關係。
非但如此,徐維烈還向張學良出示了韓復榘的親筆信,在信中,韓復榘列舉了必殺蔣的幾個理由,其中之一,就是逼迫張學良放棄東北,而背上“不抵抗將軍”的罵名,替老蔣背黑鍋,此時殺蔣,實乃為千載難逢之良機。
一則報家仇,二則順應民意,韓復榘還言辭鑿鑿,願為張楊二兄的後盾,傾魯省之兵西進,共同抵禦中央軍,韓主席耐不住寂寞了,山東一省之地,已經容不下他這位韓青天。
山東東向大海,北去有日本人,南下江浙富庶之地,列強在華的根本之地,非他能駕馭,只有西進,才是他有把握的事情。
此時的韓復榘,恐怕是做著趁亂取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被中央軍打垮,他的勢力趁虛而入,西掠陝甘寧諸省,佔據太行山南北,做一統北方的霸主之黃粱美夢吧?
第三百七十一章 西安事變之各有打算
第三百七十一章西安事變之各有打算
可是,政治這套活計,是他這種目不識丁、愚魯不堪、把山東攪得雞犬不寧、一個地道的土生軍閥、靠信奉有槍就是草頭王之人,所能玩兒得了的?
張學良對韓復榘如此熱心,參與西安事變之中,產生了懷疑,他向徐維烈討要韓復榘的親筆信,也許是為了表明心跡,也許是相信這回蔣委員長定難逃過這一劫,徐維烈竟然真的把韓復榘的親筆信交給了張學良。
這叫孬人手下無好漢,如果沒有這封信,事後,韓復榘大可死不認賬,口頭話、柴草不掛,蔣委員長也莫之奈何,現在倒好,授人於柄,落到了實處。
後來,張學良面見蔣委員長,勸他答應所提之條件,蔣委員長當場予以拒絕,張學良盛怒之下,拿出韓復榘的親筆信,意思很明顯,你看,這還是當前的民意,現在有多少人主張殺掉你,你還這麼頑固不化,固執己見?
蔣委員長脫險之後,抗戰全面爆發,韓復榘聞日軍之風而喪膽,放棄黃河天險,一槍未發,一潰千里,丟了山東全省,蔣委員長大怒,以開軍事會議為名,將之誘到南京。
以畏敵如虎,喪師丟地,未盡軍人之職責的罪名當場逮捕,槍決與南京城外,彼時,南京尚未淪陷,韓復榘也就成了民國第一個被公開槍決的省府主席、陸軍上將級別的高官,這封信,恐怕是直接的誘因。
此時,日軍攻勢如潮,來勢兇猛,丟城失地、損兵折將的各路大員,高階將領,比比皆是,絕非韓復榘一人,而獨此人受此等極刑,怕是和懵懂無知、手太長、撈過界有絕對的關聯吧?
而表現最為出色、最為精彩的,也最為滑稽的,當屬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閻長官。
在洛陽參加軍事會議的時候,閻長官曾經做東,宴請張學良和楊虎城二位,唐秋離和梅婷也是受邀嘉賓之一,當時,閻長官拍著張學良的肩膀說:“漢卿,光勸是不行的啊,我們自己要想另外的辦法”
實際上,是鼓動張學良鋌而走險,給他加一把火,性情直爽的張學良,把閻長官視為可靠的同路之人。
孰料,西安事變爆發之後,他是第一個給張楊去電報,責備張楊此舉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意圖謀害國家之首腦,一黨之領袖,為個人之一己私利,棄國家、民族之大義於不顧,造成今日之動盪的亂局。
張楊二人此舉,當屬犯上作亂,罪莫大焉,晉省全體軍人及民眾,共譴之,一派責備的架勢。
張學良看了電報,氣得臉色鐵青,雙手顫抖,幾下就把電報撕得粉碎,高聲大叫:“閻老西呀閻老西,今天算是領教了你的厲害,兩面三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算什麼東西?”
不但如此,閻錫山還把張學良和楊虎城聯名給他,邀其來西安,共商義舉的電報,抄送給南京國民政府,同時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一方面表明態度,向南京政府討好,一方面坐收漁人之利,這一手乾的漂亮,只是有些太下作。
十二月十七日,見中央軍已經大軍壓境,到達陝西的潼關附近,他害怕張楊迫於壓力,釋放蔣委員長,又給張楊去電。
“漢卿、虎城吾弟,現中央軍大軍壓境,弟等與中央軍一戰,勢所難免,戰端開啟,陝西境內必無安全之地,蔣氏之安危,難以保全,則吾弟之罪名坐實,百川甘冒風險,願做東道,居中調停,請將蔣某人送至太原,待弟等與中央軍一決雌雄後,歡迎弟等來太原,共商國事。”
閻長官端的是好心計,他這是想來個現代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把蔣委員長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由他操縱、擺佈的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