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予之,恩寵有加到了溺愛的程度。
談判的大門即以開啟,一切都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自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密切關注西安事變的**領導人,更是做了最積極的準備,把陝北的紅軍主力,開到西安附近,準備會同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一同抗擊三十萬中央軍。
而在西安事變發生的第二天,張學良和楊虎城,即致電**中央,請**派出代表團,趕赴西安,共同研究西安事變善後處理辦法,商討抗日救亡大計。
善於用勢和謀勢的**領導人,立即敏銳的看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使**由非法轉為合法,由地下轉到地上的最佳契機,可以公開的提出“停止內戰,槍口一致對外”的政治主張。
由此而打出一切為了抗戰,組成統一戰線這面大旗,公開造勢,爭取民意,贏得人心,**和陝北紅軍,可以以正當的理由,走向前臺,走進國民的視野。
以**的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戰鬥力,落下一粒種子,就可以成長為參天大樹,落下一片種子,就可以覆蓋整座山川,歷史的機遇,為被視為匪的**和**紅軍,有機會走到政治舞臺,並且擔任主角。
隨著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國大西北的古老城市西安,臨潼驪山腳下華清池畔,張楊的一聲槍響,機遇的大門,為**轟然洞開,從此再也無法關閉,並最終得到了江山。
對於派代表團去西安,與張楊共商大計,組成聯合陣線,**內部並無異議,但是,對於如何處置被拘押的蔣委員長,**內部,卻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停的意見。
一種意見,蔣系中華民國的實際領導人,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一旦失去了蔣這個重量級人物,各個派系,必然會為爭奪國民政府最高領導權而驟起紛爭。
內戰一起,國家變得四分五裂,受損的只能是中國的國防力量,只能是便宜了日本人,別的不說,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山西的閻錫山,遠在四川的劉湘,都有這個實力,連目前和我們相安無事,和平相處的平津的唐秋離,都有這種爭奪最高領導權的可能。
若是遠在南京的唐秋離,知道**內部高階幹部之中,有這樣看他的人,定會是滿嘴酸澀,苦笑不已。
另一種意見是,把蔣交給人民公審,判處其死刑,十年內戰,他老蔣殺了多少**員,殺了多少紅軍戰士和他們的親屬,蔣某人的雙手,沾滿了**人的鮮血,在座的哪一位,不是和他有著血海深仇。
現在,機會來了,蔣介石落在和我們有著良好關係的張學良和楊虎城手裡,何況,蔣介石一死,國民黨的勢力,就會分崩離析,更有利於紅軍擺脫目前的局面。
而***和周恩來,卻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視野來考慮問題,目前,我們的主要敵人,已經不說蔣介石和他手下的軍隊,而是充滿亡我中華之野心的日本帝國主義。
蔣介石一死,國民黨四分五裂,**和**紅軍,勢必難以獨力抵抗日本侵略軍,中國只能陷入滅亡的地步,到時候,日本侵略者全力對付**和黨的軍隊,紅軍只有最終覆亡的命運。
由衷的敬佩**第一代領導人,他們能放下個人和黨派恩怨,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種xiong懷和智慧,的確當時任何一個政黨所無法匹敵的。
**領導人***的第一位夫人,楊開慧女士,就是被蔣委員長的手下殺害的,用偉人後來的話說:“豈敢以個人恩怨,而損害國家與民族大義”
十二月十七日,蘇聯**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透過共產國際東方部指示**,考慮到蔣介石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抗日力量的重要領導人,希望**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權衡利弊,放蔣回南京,**覆電,決定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
**內部關於放蔣和殺蔣的爭論,戛然而止,形成統一意見,組成**代表團赴西安,有條件放蔣。
遂以時任**中央副主席、**紅軍總參謀長的周恩來,率領葉劍英、秦邦憲三人組成**代表團,赴西安協助張楊處理西安事變的善後事宜。
有了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參加,且以各種能力均超絕的周恩來擔綱此重任,西安事變,隨即走上了快速解決的道路,並最終達成各方都較為滿意的協議。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安事變之結局
第三百七十八章西安事變之結局
**三人代表團抵達西安後,受到張學良和楊虎城的熱烈歡迎,當晚,即在西安張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