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一場可以預見結果的戰役,伊藤怎麼會硬著頭皮去執行,可倘若抗命,自己在陸軍的日子,屈指可數,閒置起來,那是輕的,鬧不好,會像前華北派遣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那樣的下場,吃一輩子牢飯,接替自己坐屁股下這把椅子的,很有可能就是這個武村山一中將。
其實,這樣不能怪大本營或者是總參謀部,執意儘快結束緬甸戰事的,不是別人,正是日本陸海軍最高司令官,裕仁天皇陛下,可又有誰能理解,此時,裕仁的心情?
盟軍馬尼拉最高軍事會議,那份公開的協議,讓裕仁極度的恐慌,也證實了自己此前的推測,美國人和唐秋離聯手了,一起來對付大日本帝國,也就是說,帝國海外作戰的兩大軍事集團之一的東南亞派遣軍,將會遭到美國人和唐秋離的前後夾擊。
這種現實,讓裕仁天皇非常的害怕,他雖然相信,美國人不會在近期內,更不會真心的對在東南亞一帶的皇軍發動攻擊,可這是極大的隱患,就像是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而變成碎片的,只能是自己給予厚望,佔領資源豐富地區的東南亞派遣軍。
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裕仁天皇的難處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裕仁天皇的擔心,都是有道理的,獨霸亞洲,不僅僅是裕仁的勃勃野心,更是日本的基本國策,在亞洲大陸擊敗並佔領中國,在東南亞一帶,徹底清除英美的勢力,是日本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確定的戰略方向,與英美的碰撞不可避免。。
不管是美國人還是日本人,他們心裡都很清楚,雙方遲早會有一戰,不過是時間問題,對於日本方面來說,這種碰撞發生,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擊敗中國,可對華戰爭幾年打下來,日本不但沒有完成預定的戰略目標,反而損失了大批的精銳部隊,直至狼狽的退出中國。
造成這一切的唯一原因,就是出了個支那魔鬼唐秋離,他成了大日本帝**隊的夢魘和剋星,所以,日本大本營被迫調整了戰略方向,佔領中南半島,並以此為基地,北可伺機再次攻擊中國西南五省,南可覬覦美國人的勢力範圍。
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一帶,存在四股軍事力量,英美和國民政fu的蔣系勢力和唐系勢力,在日本人的考慮範圍內的,只有英美和唐秋離,至於重慶的蔣委員長,已經不配做大日本帝國的對手,在這三股可稱敵手的勢力之中,英國人又是最薄弱的一環。
尤其是歐戰爆發,英國人被盟友德國人,打得喘不過氣兒來,本土尚且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去顧及幾萬裡之外的東南亞,所以。日本人選擇了中南半島作為東南亞戰略第一個攻擊目標,應當說,日本決策層的眼光是很準確的。
中南半島戰場,對英國人的戰爭。開局打得相當不錯,日本人已經觸控到勝利的花環,可就在這時,那個可惡的支那魔鬼唐秋離,又跳出來,毫不費力的打碎了日本人的夢想,並給了東南亞派遣軍以嚴重的打擊。
英國人被我們的大和民族的勇士們,打出了中南半島。支那魔鬼唐秋離,卻把勝利的花環,從皇軍的手裡搶去,不費力氣的享受了勝利的成果。這讓日本國民從上到下,除了對唐秋離原有的痛恨之外,又多了病態的仇恨。
日本大本營也逐漸意識到,稱霸亞洲的最主要障礙,不是英國人。也不是美國人,而是讓近百萬大和民族的勇士,葬身疆場的支那魔鬼唐秋離,他是裕仁天皇稱霸亞洲繞不開的一個結。如果讓裕仁選擇毀滅的物件,他第一個就會挑選唐秋離。
美國人是大日本帝國未來的對手。而唐秋離卻是帝國的心腹大患,如果有可能。以裕仁天皇的性格,不管是未來的對手還是心腹大患,都要徹底的剷除,可裕仁知道自己的家底兒,以日本現有的國力,只能選擇一個攻擊方向。
而且,美國人擺出一副不攙和亞洲事務的高姿態,藉此傳達美國對日本友善的訊號,這也是日本人所需要的,可一紙盟軍馬尼拉協議,讓裕仁天皇看出了自己的天真,美國人終究是不會允許帝國的手,伸到自己的勢力範圍的。
同時打了個對手,裕仁天皇還沒有瘋狂到那個程度,美國人不比英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人置身歐洲戰爭之外,大發橫財不算,還在戰爭就要結束的時候,伸手大撈一把,賺得缽滿盆滿,養得膘肥體壯,把美國人作為首先攻擊的目標,從裕仁天皇到日本國民,都沒有那個底氣,只有日本海軍,整天嚷嚷著稱霸太平洋。
從那個方面看,支那魔鬼唐秋離,都是應該第一個消滅的目標,堂堂的大日本帝國,撤出了中國領土,本以為就此,會與這個可恨又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