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府治事),李嚴就沒有;諸葛亮兼任地方官員(領益州牧),李嚴也不能。再加上一個在朝,一個在外,李嚴很明顯地被比下去了。這當然會引起不平。於是李嚴就想,你這個正的顧命大臣可以兼任州牧,我這個副的就不能當個刺史?但是,當時的蜀漢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總不能一州之內又有州牧又有刺史吧?不過李嚴也有辦法。據《三國志·李嚴傳》和《華陽國志》,李嚴移防江州以後,曾向朝廷提出,以江州為中心劃出五個郡,另外成立一個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結果“丞相諸葛亮不許”。這當然又讓李嚴不爽。過了幾年,李嚴又向朝廷提出要開府。理由也很正當:在曹魏,並受魏文帝曹丕之遺詔,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的四位顧命大臣——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可都是開府的。結果,這個要求又被拒絕。不過,諸葛亮也給了李嚴補償,就是表薦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以提高其待遇(隆崇其遇)。�
這就是李嚴與諸葛亮關係的大概。據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李嚴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為什麼呢?因為李嚴身為顧命大臣,既不見他出謀劃策建設國家,又不見他出生入死保衛國家,卻只見他爭權奪利以權謀私,而且不擇手段。比方說,他的“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是在什麼時候呢?大約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魏文帝曹丕已經去世,魏明帝曹叡已經繼位。諸葛亮為了相機北伐,要調李嚴之兵進駐漢中。李嚴接到命令,推三阻四,拖拖拉拉,卻要求劃出五郡,建立巴州,讓他當刺史。這不是討價還價是什麼?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準備西出祁山,打算讓李嚴鎮守漢中。李嚴卻趁機大談司馬懿等人開府的事,實際上是借司馬懿說自己。這不是敲詐勒索又是什麼?�
更為嚴重的是,據《三國志·李嚴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此前李嚴還曾寫信給諸葛亮,勸他“宜受九錫,進爵稱王”,結果被拒絕。李嚴為什麼要慫恿諸葛亮受命稱王呢?一種可能是為了自己要官,先鼓動別人要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要陷孔明於不義。上一集我們講過,此時的諸葛亮,權力和地位頗似當年的曹操。曹操爵封縣侯(武平侯),官任丞相,開府治事,兼領州牧(冀州牧)。諸葛亮也是爵封縣侯(武鄉侯),官任丞相,開府治事,兼領州牧(益州牧)。如果再來一個受九錫,稱某王,那就和曹操毫無區別一模一樣了。顯然,無論何種可能,李嚴都是不懷好意。�
如此看來,李嚴的人品十分可疑。所以,餘明俠先生的《諸葛亮傳》就說李嚴“完全是一個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將其廢黜,可謂天經地義。�
難容水火(4)
不過這事也有兩說。第一,所謂李嚴自私自利(所在治家),濫施恩惠(尚為小惠),沽名釣譽(安身求名),不以國事為重(無憂國之事),只是諸葛亮的一面之詞,缺乏證據。第二,李嚴沒有起到輔臣作用,是因為他不在朝廷,使不上勁,不能怪他。第三,李嚴要求當刺史,要求開府,也不能簡單地說就是爭權奪利,跑官要官。因為他這位“副顧命大臣”的權力、地位、待遇,與那位“正顧命大臣”相比,實在是相去甚遠。所以尹韻公先生的《李嚴之廢》一文,就認為李嚴是在“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爭取和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此,李嚴甚至想出了勸諸葛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的餿主意。在尹先生看來,李嚴此舉,是“存心讓諸葛亮難堪”。結果,諸葛亮“大為恐慌”,不得不立即回信表###跡。諸葛亮說,如果滅了曹魏,殺了曹叡,和諸位一起受封,即便十錫我也敢接受,何況九錫(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話說得大義凜然,卻也大犯忌諱。什麼叫“十命可受”?曹操只不過受了九命,就被大家罵得半死;諸葛亮如果當真受了十命,又會怎麼樣呢?�
由此也可見李嚴相煎之急。這在贊成諸葛亮的人看來,就是“猖狂進攻”。但在贊成李嚴的人看來,則無妨說是“維權行動”。尹韻公先生就認為,李嚴已經看出,諸葛亮“沒有把他這位託孤同事放在眼裡”,處處“排擠、壓制、冷落”他這個副手,還時時“予以掣肘”,李嚴當然會“不示弱,不服氣,不買賬,伺機反撲”了。�
或許有人會問,諸葛亮為什麼就不能給李嚴一些權力呢?尹韻公先生認為,就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權欲極盛的政治家”。他的作風,是“大權獨攬,小權也不分散”(按即所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哪怕同為託孤,也得束之高閣,而李嚴偏不吃這一套。也就是說,李嚴的悲劇,就在於他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