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目的基金出現虧損時注入的資金。
財政部在檔案中承諾,如果基金出現虧損,財政部將以注資方式提供支援,保證非轉移保單持有人應該獲得的給付和賠償。
不過,這個基金從成立之初註定會入不敷出。2005年7月18日,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2005年上半年保險市場執行情況分析會上首次公開披露了保險業13個風險點的研究進展。其中,“防範和化解中國人壽集團利差損風險”赫然在列。(7)
解決利差損之後,中國人壽的海外上市懸念不多。
中國人壽路演之前,還發生過一個小插曲。由於中國壽險企業是首次香港、紐約兩地上市,多數媒體對於上市流程並不熟悉。同時由於海外證券監管機構對海外發行上市前的資訊披露有嚴格限制,因此,中國人壽上市前一直保持沉默,以致引發媒體頗多猜測,甚至對海外審查過程中的必要質詢產生誤解,誤傳為中國人壽海外上市受挫、時間拖延到次年等。
不過,隨著中國人壽路演團踏上香港和歐美的行程,傳言自動消散。
2003年12月1日,中國人壽上市路演開始。路演兵分兩路,紅隊由總經理王憲章帶領,黃隊由副總經理苗復春帶領。在12天時間裡,兩支路演團隊星夜兼程,行程覆蓋亞洲、歐洲、美洲21個主要城市,包括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等國際著名金融中心。透過一對一的形式與92家大型國際機構投資者進行了會談,召開了六次大型推介會和一次記者招待會,與600多位投資者代表和30多家新聞機構的記者進行了交流。這後來也成為中國金融企業海外路演的基本路線圖,包括交通銀行等在內的海外上市都或多或少地重複中國人壽的足跡。
面對國際投資者,有媒體記錄了一個瀟灑的王憲章。曾任香港中保集團董事長的王憲章,著深藍色西裝,初用中文演講,後來乾脆用英文。
王后來回憶:“有一位機構投資者初期投下了1。3億美金的訂單,但路演後一見到我們,訂單立即增加到3億美元。他說,就是想看看管理層有沒有現代意識,買公司就是買管理層”。
由於是首次中國壽險企業海外上市,對於中國人壽,投資者普遍存在疑問。香港聯交所和美國證監會(SEC)向中國人壽的提問超過1600個,其中一半問題涉及1999年之前的老保單。
中國人壽能得以過關,最終還是藉助於國家信用:老保單由財政和中國人壽集團共同兜底。這使得中國人壽成為一家生而賺錢的機器。
中國人壽上市之時,香港3位億萬富翁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透過各自旗下公司狂吃進中國人壽,總額達到5億美元,相當於中國人壽計劃籌資額的17%。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分別購買了價值1億美元的中國人壽股票,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個人投資2億美元,而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也透過他的私人投資公司周大福投資1億美元。根據招股說明書,3富豪共持有中國人壽約10。7億股,佔H股的14。4%,而這3家企業投資者都同意在12個月的禁售期內絕不出售。
上市之時,中國人壽定價每股3。625港元,接近相關價格區間2。98~3。65港元的上限。在美髮行存託憑證ADR定價為18。67美元(每單位ADR對應40股H股),國際配售部分獲得24倍的超額認購,香港公開發行部分超額認購高達168倍。
2003年12月17日,中國人壽成功在紐約和香港上市,籌集資金34。8億美元,成為內地第一家兩地同步上市的金融企業,該IPO規模也是當年國際資本市場最大一宗。
透過改制上市,中國人壽實際償付能力額度由294。56億元增加到581。77億元,最低償付能力由2。8倍提高到5。575倍。
由於帶領中國人壽成功海外市場,王憲章本人上榜當年“經濟年度人物”。
擔任“經濟年度人物”評委的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曾這樣評價:“我推薦王憲章,很少有人知道,人壽保險曾經是我們入世談判最困難的領域,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王憲章和他的團隊頂住了國外保險業的激烈競爭,保住了我們中國壽險業的半壁江山,作為談判代表我感謝他。”
當初的上市價格,從現在看來,簡直就是送錢。
低價格上市,為“金融企業賤賣論”之爭埋下伏筆。不僅如此,2006年中國人壽迴歸A股之時,發行價為18。88元,發行市盈率高達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