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倍(以2005年利潤和發行後總股本計算)。中國金融只擁有國內市場的定價權,海外市場幾無話語權的短板暴露無遺。
中國人壽上市之後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
一年之後,2004年12月下旬,中國人壽策略投資者所持股票禁售期屆滿之時,坊間傳出富豪鄭裕彤掌控的周大福以每股5。35港元出售1。07億股中國人壽股份(比中國人壽招股價高出47。38%),套現約5。7億,獲利約2億。
2005年1月28日,外電援引訊息人士稱,長江實業在5。15~5。30港元之間對中國人壽進行了拋售,總值達1。46億美元,長江實業此舉獲利頗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壽董事長王憲章曾在中國人壽紐約上市當日,以23。25美元的開盤價購買了100份中國人壽股票,兩年半後竟然溢價320%,為他帶來了7439美元的收穫。3位富豪的財富增值可見一斑。
其實,3位富豪中,鄭裕彤其實很早就介入內地的保險企業。例如平安保險、生命人壽等,都閃爍著(過)他或者其代理人的身影。從一個角度講,鄭裕彤是少數利用內地保險市場嬗變的機遇而賺大錢的香港富豪之一。
上市之後兩年,帶領中國人壽實現海外上市的掌門人王憲章,2005年因年齡而辭職,轉往保險行業協會就任。之後,於北京開始過退休生活。然而,人有旦夕禍福。2008年一則親生兒子突發精神疾病於香港弒母的訊息,顯然會打破這位中國人壽前掌門的安寧生活。但願人長久!
上市只是一個開始。
雖然一個擁有3400多個遍佈全國的分支機構,2萬多個代理機構和一支60萬人的代理大軍的國有企業,在短短几年內完成重組改制上市實屬不易,要想真正脫胎換骨,從管理體制和公司治理上實現徹底轉型,更是一個艱鉅的過程。
王憲章只走完了第一步。2005年,中國保險行業的另外一位猛人將接手掌舵這艘鉅艦。同時這位猛人將和另外一位猛人中國平安的馬明哲展開一次巔峰對決。
誰也沒有料想,中國人壽上市之後,麻煩不斷。2004年1月30日召開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的報告稱:“對人壽保險公司資產負債損益情況的審計,查出非法代理、超額退保等不正當競爭問題金額23。8億元;以出借、投資等方式違規運用保險資金25億元;私設‘小金庫’3179萬元。審計還發現違法犯罪案件線索28件,涉案金額4。89億元。”
該審計結果掀起軒然大波。
這一訊息披露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人壽H股大跌4。4%,收盤5。4港元,中國人壽ADR(美國預託證券)下跌了7。4%。
儘管中國人壽2003年12月在香港和紐約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之際,其招股說明書中羅列了19頁的風險因素,包括:“應該注意,本公司乃一家中國公司,所處的法律和監管環境在若干方面和其他國家不同”。巧合的是,該警告在國內第一家海外上市銀行交通銀行的招股說明書中被再度提及,似乎成為一箇中國特色的慣例。
不過,這個擋箭牌不頂用。
2004年3月16日,一家美國律師行Milberg號召2月3日前持有中國人壽股票的美國投資者進行集體訴訟登記,指控中國人壽在募股期間沒有披露可能對美國小股東不利的事實。
這似乎是中國金融企業遭遇的第一次集體訴訟危機。
中方開始了辯解自救。2月13日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說:“中國人壽遵守了香港的上市規則,審計署對原中國人壽進行了正常的年審,請注意此次審計的主要是原來的公司在2002年以前的問題。”連審計署也出面稱,其審計依據、標準與境外對上市公司的審計依據、標準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差別。
但是,2004年4月27日,中國人壽收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出的非正式調查函,要求中國人壽提供與上市有關的檔案和資料。
調查函把事情的影響擴大了。實際上,美國證交會對上市公司進行非正式調查是很普遍的。但是由於國內媒體對相關情況的不瞭解,這一調查被無形放大了,即使2004年4月26日美國證交會發給中國人壽的函中明確表示,該調查不應被理解為美國證交會或其人員認為已經發生了任何違法事件。
一般而言,美國證交會調查分兩種:非正式調查和正式調查。非正式調查建立在被調查者自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