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05年5月,當楊超辭別香港,北上北京之時,其身後的國有企業中保控股已經是枝繁葉茂。
圖13…1 中保旗下公司架構
*1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人壽25。05%,連同中保國際所持有之50。05%合共持有太平人壽75。10%。其餘24。90%的權益由富通國際持有。
*2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保險47。525%,連同中保國際所持有之40。025%合共持有太平保險87。55%。其餘12。45%的權益由工商銀行(亞洲)持有。
*3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養老保險4%,連同中保集團資產管理公司持有之14%,太平人壽持有之60%及太平保險所持有之12%合共90%。其餘10%權益由富通國際持有。
2005年重回北京之後,楊超一掃中國人壽昔日之守勢,面對平安的步步進逼,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重點超越的戰略,要求在上海、北京等重點區域,均要各個擊破,規模超過平安。特別是自己老家上海,更是一定要超過平安。
業務的爭奪僅僅是一個方面,資本的對決則更為驚心動魄。
2006年年初,一場世紀併購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花旗、法國興業和平安領銜的三方競購團隊分別出價241億元、235億元和226億元,競標購買廣東發展銀行85%的股權,以期望控股這家擁有全國牌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這場世紀大戰中,平安坐擁地利,巧打廣東牌和民族牌;花旗借力人和,連老布什也為其書信遊說;而法國興業則倚重天時,希望以德服人,峰迴路轉。
本來這是一場和中國人壽無緣的爭奪。
風雲突變。
花旗原來的算盤是,計劃持有廣發40%的股份。但是,這一方案遭遇政策難題——按照目前外資投資國內銀行的股權管理規定,外資投資比例上限是25%,單個實體的投資比例不得超過20%。
因此,花旗被迫調整計劃,而一直身處競爭之外的中國人壽抓住了機會。
2006年6月,新一輪報價結束之後,中國人壽暗渡陳倉,加入了花旗的戰車,承接了花旗讓出的20%的廣發銀行股份,獲得了和自己的最大對手——平安在這場世紀併購大戰中直接對話的機會。
2006年11月16日,塵埃落定。
花旗集團與IBM信貸、中國人壽、國家電網、中信信託、普華投資等國內外投資者團隊出資242。67億人民幣,認購重組後的廣東發展銀行85。5888%股份。其中,擬持股比例為:花旗集團20%、中國人壽20%、國家電網20%、中信信託12。8488%、普華投資8%、IBM信貸4。74%。
廣發銀行一役,狙擊平安,僅僅是兩大巨頭龍虎鬥的一個例子。
和平安的強人馬明哲一樣,楊超也認準了保險業多元化的道路。2005年,中國人壽明確提出了“主業特強、適度多元”的發展戰略。而2006年的保險“國十條”更是徹底突破了抑鬱保險行業多年的投資“天花板”。
不過,此時的平安似乎已經佔盡了先機。
2003年和2004年之前,中國人壽幾乎就沒有股權投資。而平安已經擁有幾乎完整的混業經營平臺——壽險、財險、證券、信託、銀行、養老金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以及超過10年的混業經營經驗。
不過,攜上市之後的千億資金,中國人壽並不缺乏構架“大型現代金融保險集團”所需要的本錢。對於楊超而言,中國人壽是最寬的舞臺;而對於中國人壽而言,楊超則是最好的導演。
接任中國人壽新“掌門”之後,楊超率先把目標瞄準了財險公司。
總部位於老家上海的大眾保險一度成為中國人壽希望併購的目標。但是,由於價格上的巨大分歧,最終兩者分道揚鑣。
2006年3月13日,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和中國人壽就設立財產險股份公司達成初步協議。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中國人壽擁有40%的股份。10天左右後,2006年3月21日,中國人壽與集團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訂立發起人協議,設立一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註冊資本人民幣6億元,中國人壽佔55%的股份。
至此,中國人壽的保險版圖漸臻完整。
得隴望蜀,中國人壽首先出手的便是國有大銀行的IPO。例如,2005年經過特批,中國人壽在中國建設銀行IPO時,作為財務投資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