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是段國聖。過去的10年中,兩人各自經歷了一段迥然不同的職業命運。
1996年,新華人壽成立時,其財務部下屬的金融投資部為此後新華投資的發端之地。2003年,金融投資部在轉變為模擬獨立法人運作的投資管理中心。2005年,這一中心完全開始模擬資產管理公司運營,並由原新華人壽副總裁李樹義出任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直至2006年,新華人壽資產管理公司正式成立。
根據公開的資料,新華投資亦有出色的表現。例如,2005年,於資本市場持續低迷,曾經跌破1000點的情況下,“新華人壽全年實現投資收益18。7億元,淨投資收益率4。47%,超出全行業平均水平0。87個百分點,其中股票收益率位居同業首位”。
不過,伴隨前董事長違規投資案件的曝光,除了正規的投資之外,新華人壽顯然還有一條灰色的投資路徑。這條路徑中,投資管理部門有多大的話語權,有多大程度的參與,以及其投資的收益是否為公司,進而為投保人所有,尚不得而知。
不爭的事實是,2007年2月1日,新華人壽董事會上,李樹義被免去新華人壽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同時被免職還有副總經理鄭金良和蘇媛。
此後,新華人壽新的投資由壽險公司副總經理黃萍負責,黃萍出任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另外,首席精算師龔興峰、財務部經理助理陳德禮擔任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
相對於李樹義,段國聖似乎獨享一份幸運。
段國聖,湖北人,與包括董事長陳東昇在內的多位高層是老鄉。
不過,和想象中的投資高管不同,段國聖並非名校畢業,也非金融專業出身;他做過普通的老師,同時具有副教授頭銜。這樣的履歷在保險圈,尤其是保險投資圈中蔚為獨特。
公開的資料顯示,段國聖1981年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數學師資班,理學碩士,工學博士,數學副教授。江漢石油學院位於湖北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學院前身是1950創辦的北京石油專科學校,為石油系統的著名院校之一。
不過,教師出身的段國聖並沒有堅持自己的執教生涯,反而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1995年段國聖加盟平安,曾任平安集團執行委員會委員、投資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助理首席投資執行官,主持平安投資中心的日常工作。
在平安期間,平安的投資構架已經初顯國際化。彼時,平安的投資即分為三個層面:戰略性資產分配(SAA)、戰術性資產分配(TAA)和證券選擇(SS)。具體而言,戰略性資產分配層面包括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制定公司中長期投資策略、資產分配策略和風險控制策略;戰術性資產分配層面具體涉及到每個賬戶的投資組合管理;證券選擇層面包括對具體投資品種的研究和操作,涉及銀行存款、債券、基金和回購。
當時,平安投資的最大特點是,“集團資金的統一運用,這既有利於防範風險,又可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這在當時的保險公司中屬於首例,具有開創性意義。
2003年,段國聖北上,加盟湖北文化濃烈的泰康人壽,擔任泰康人壽助理總裁兼資產管理中心CEO。
進入泰康之後,段國聖即著手“對投資管理體系中長期發展方向進行了初步規劃和設想,隨後從組織架構、作業流程、人力資源配置、IT系統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完善了投資決策模式和組織結構。同時撤銷研究部,將研究人員充實到投資部門,實現‘投資研究一體化’”。
不過,到泰康的第二年,段國聖即面臨上任之後的重大挑戰。
2004年,保險投資遭遇嚴重的困難,特別是上半年保險投資在基金投資中遇到的寒流。2004年4月份以後,由於宏觀調控越收越緊,基金淨值伴隨股指出現了非常大的跌幅。
另外,還有封閉式基金的高折價。特別是進入2004年以後,基金的折價率一直高於20%,在8月份更突破30%,較年初上升了10個百分點。按照封閉式基金800億元的總規模和保險公司持有30%的倉位計算,保險公司蒙受的損失在上半年就超過了20億元。
不過,泰康人壽卻成為當年極少數在基金上沒有虧損的公司。
其中的秘訣並不是泰康先知先覺,而是“大多數保險公司在基金上的配置是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1∶1,而泰康人壽是2∶1,開放式基金的贏利彌補了封閉式基金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