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2 / 4)

國人民銀行批准了兩家壽險公司——新華人壽和泰康人壽,成為國內第4家和第5家內資壽險公司。由於同年同月出生,公司總部又都不約而同設立於北京,於是這兩家公司出道之日起就被認為是天然的競爭對手。

十一年的“京城德比”中,新華先浮後沉,泰康欲揚先抑。

新華曾經一路領先,不管是引資、上市、利潤、市場份額,乃至金融保險集團化戰略等都曾經力壓泰康。但是,興於生猛,也亂於生猛,政治強人新華前掌門關國亮最後還是沒有逃過投資之“劫”。

而泰康則“穩”字當頭,暗尋翻盤的機會,終於在2007年得償心願。公司的命運決定人之命運。生命如一葉扁舟,兩家公司的投資負責人於過去10年之中,體驗著不同的人生際遇。

回顧歷史資料,至少2004年之前,新華人壽跑得更快。

市場份額方面,新華人壽長期佔據第四的位置,直到2007年上半年,泰康才借力投連險翻身。此時已經是兩家公司成立10年之後。

上市方面,2003年6月4日,新華人壽獲得了保監會極為稀缺的一紙批文——“同意新華人壽上市”,中國A股市場上的“保險第一股”呼之欲出。

公司贏利方面,新華人壽創造了一個“神話”:開業的第一年就實現了贏利。這完全顛覆了壽險公司5~8年才能贏利的國際慣例!

相比新華人壽,泰康的贏利則要晚得多。從2003年起,泰康開始贏利。從2003年至2006年泰康人壽連續四年保持贏利,2006年實現稅後利潤4。14億元。2007年,拜投資得當所賜,泰康更是大賺。

然而,公司的經營更類似長跑,表面的領先都是虛幻,而短跑型選手新華人壽顯然短板明顯。2004年成為新華人壽的拐點之年。

當年8月26日,在銀川召開的“全國壽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討會”上,連續8年贏利的新華人壽被曝光“償付能力不足”,訊息傳出,一片譁然,其連續8年的贏利記錄也被打上問號。

2005年,新華人壽仍然對外宣稱,連續9年保持贏利。同時,連續三年“公司上榜中國企業500強”和“北京百強企業”龍虎榜,董事長關國亮榮獲“中國改革100新銳人物”和“中國最具影響力十佳企業家”殊榮。

不過,實際上,當年新華人壽的償付能力再度不及格,“新華人壽總公司向中國保監會提交的2005年償付能力報告表明,其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1。32%,償付能力嚴重不足”。

2006年6月28日,保監會向新華人壽公司下發《中國保監會監管函》(〔2006〕4號),作出三項決定,其中第三項明確規定:“在你公司償付能力額度達到我會規定之前,不得向股東分紅,不得增設包括營銷服務部在內的分支機構”。

同一年,2006年10月8日,保監會宣佈暫停關國亮履行董事長職責,工作移交給總裁孫兵。同期,保監會開始對新華人壽掌門擅用保險資金展開調查。初步的結論在第二年春天左右宣佈,2007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新華人壽成立以來,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存在資金違規操作、賬外運營、虛增利潤等多個問題。

與此同期,泰康則步入上升軌道。2004年泰康人壽成功發行保險行業首隻13億元的次級債券,舒緩了償付能力的壓力。2005年3月8日,泰康人壽完成直接投資國內A股市場的第一單,同年開始籌備資產管理公司。

2006年3月23日,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成為業內首批資產管理公司之一。2006年4~7月,泰康人壽個險事業部、銀行保險事業部、員工福利計劃事業部相繼成立,公司管理架構轉變為矩陣式管理,條塊結合,為業務發展注入了活力。

2007年,泰康保費收入突破300億元,總資產規模近1200億,成為全國第四大保險公司。成立10年之後,這場“京城德比”中,泰康首次超過新華人壽。同時,所謂2008年泰康上市的計劃也被市場廣泛傳播。

11年風雲變幻,先發者未必先到,“龜兔賽跑”的寓言再度成為曾經生猛者們的魔咒。

連結:薄命人與常青樹

公司的沉浮,直接牽動旗下職業經理人的命運。保險公司的核心領域——投資部門更是如此。蓋受命於此部門者,無不是心腹之人。

對於新華人壽而言,其投資的負責人為副總經理李樹義;而泰康人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