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1 / 4)

另外一面,分紅險的分紅難言滿意。一位網友于網路上“曬”的資料稱,2002年2月,該網友購買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應為“中國人壽”)營銷員推薦“只賺不虧的好產品——國壽鴻泰兩全保險”(鴻泰兩=本金+保障+利息+紅利)存款期限為5年,當時宣傳單上有這樣一份表格:

單位:元

2007年2月27日到期提取時,只拿到了本息11146。50元,比銀行存款利息少了7元,比到時的鴻泰保險5年期宣傳表上的“利息+分紅=2043。48元”,少了896。98元。

分紅險的分紅居然少於同期的銀行存款!換句話講,除了少量的死亡保障之外,這筆錢存銀行還比保險合算。更為惡劣的是,於分紅險的銷售過程中,部分代理人甚至宣稱:選擇買中國人壽的分紅險就是買中國人壽的原始股,而且每年還可以分紅。這實際上是嚴重的誤導。

對於行業,投資型保險的崛起,徹底顛覆了保險尤其是壽險行業的產品格局。

根據《2007中國保險市場年報》,截至2007年末,投連險佔壽險公司保費收入的比例為8%,萬能險佔比17%,分紅險佔44。9%,三者相加,投資型產品的佔比已高達70%。

但是,以投資型保險為主的產品結構,容易導致保費規模的巨幅波動,進而影響保險公司現金流的穩定。實際上,就在投資型產品火爆兩三年之後,一場壽險負增長不期而遇。2004年上半年,上海等市場先後出現壽險負增長,為這種失衡的結構敲響了警鐘。

如出一轍的,臺灣市場也出現了投資型產品投訴大幅增加的問題。第一類是過分強調前幾年高報酬,且誘導保戶可提前贖回,完全未將資金可能被套牢風險告知保戶;第二類是因投資型保單費用結構不合理,保戶不明瞭初年度所繳的保險費被扣除高額的附加費用,等到接到保單賬戶價值的通知後,才發覺投資金額大幅縮水的爭議。

連結:“負增長”驚魂

2004年的初春,中國的壽險行業經歷了一次意外的負增長。

負增長從上海發端。1月,上海壽險市場出現了罕見的同比下降。上海保監局的資料,截至2004年1月,上海保險市場上人身險保費收入20。4億元,同比減少2。6億元,減幅為11。37%。

這也是上海首次出現產壽險增幅倒掛,以往通常是壽險保費增幅遠遠高於產險增幅。

就全國資料,2004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了7。2%,大大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和GDP的增長背道而馳。(2)

負增長讓市場百思不得其解。從統計的角度,同比增長小,乃是前一年的基數太高。拜分紅險所賜,2003年,全國保費總收入達到3880。4億元,同比增長27。1%。

時任上海保險監管局局長孫國棟認為,上海壽險出現的負增長,屬於為保險業轉型期的“陣痛”。

主流意見皆認為,漲幅下降原因是保險公司主動調整業務結構與受升息影響。不過,首都經貿大學金融保險系朱儁生、庹國柱在《2004年中國保險市場回眸》中稱,國內壽險業務失衡在於短期分紅型產品佔比過高和躉繳業務佔比過高兩個方面。而躉繳比例較高的短期分紅型業務比重佔比過高,其實是對保險資源的一種過度開發,其發展難以持續,壽險業目前增長趨緩的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正在於此。

同時,2004年的金融大環境對拓展長期性壽險業務來說非常不利。第一,傳統型長期壽險在低利率環境下缺乏吸引力。第二,由於保險資金運用效益低下,投資型產品難以拓展業務。

以投資型產品為主的保險產品結構必然導致保費收入的大起大落,或者隨著資本市場漲跌,或者浮沉於利率的變化。

但是,投資型保險,加之銀保(含郵政)渠道,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短期做大規模的不二法門。

明爭暗鬥“挖角”戰

2000年,金盛人壽數百名代理人,隨銷售主管集體“跳槽”另一家保險公司,這成為至今所知的最早的保險行業群體性“挖角”事件。

同一年,於廣州開業的信誠人壽,因為挖角同業,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自此,“挖角”這一外來詞在國內保險行業大行其道。

2000年10月13日,中信集團與英國保誠保險公司合資的信誠人壽,幾經曲折之後落戶廣州,正式開業。信誠人壽開出了誘人的條件,不但營銷管理人員的底薪要高於其他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