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將宗室女耶律南仙封為成安公主,下嫁到西夏來,做了李乾順的皇后,七年前生了個兒子,就是現在的太子李仁愛。
向遼求婚一事,是李乾順心底永遠的痛,即使老婆已經娶到手,兒子也生下了,他還是耿耿於懷,經常半夜三更背地裡磨牙,只是隱藏得好,從來未形色於人前罷了。
此時嵬多仁說要向遼國求援,李乾順心上第一個就不樂意,看到眾臣都偃旗息鼓了,他這才款款言道:“我大夏自新政以來,國富民強,士卒精練,勢震中原,威伏西域,亦當世強國也!如今雖逢勁敵,若不交一兵,便向姻國求助,傳揚出去,人將何以目我?我大夏是姻國之附庸焉?是姻國之犬馬焉?若得斯名,是寡人之辱,又何嘗不是卿等之悲?”
聽乾順這一番話說得淒涼,一干武臣氣血翻湧,撲翻身於地大叫道:“主辱臣死!臣等願以吾等血肉,為吾主萬歲破梁山西門慶於府州!”
李乾順見將心可用,心中暗喜,於是又裝神弄鬼道:“卿等憂者,不過西門慶其人為轉世天星耳!然吾親征前,於臥佛寺拈香,佛前得了一夢,夢中佛祖傳音,遣毗沙門天王親護我軍——得此大聖,西門慶又何足懼哉?”
西夏眾臣聽了一愣,突然齊聲歡呼。
毗沙門天王即《因本經》、《金光明經》等經所稱居於須彌山腰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唐天寶元年,吐蕃圍困安西,皇帝詔不空和尚誦咒禳之,忽見金甲神人。不空說:“此毗沙門第二子往救安西矣。”後來安西奏捷,亦稱西方有天王現形,軍遂勝。皇帝遂下令:“諸道州府城西北營寨並設其像”,佛寺亦敕令在別院安置,毗沙門從此大出風頭。
到了北宋,毗沙門信仰更盛,諸軍寨甚至牢城營,也分別建有天王寺、天王院和天王堂。只是徽宗興道抑佛,弄得毗沙門也漸漸沒了香火。
西夏卻是尊崇佛教,特供毗沙門,雖然比不上後世特供官員那樣規模宏大,卻也能彷彿一二。因此西夏軍出兵屢勝,都說是毗沙門保佑之力。
今天聽到乾順金口玉言,毗沙門站在西夏這一邊,群臣深信不疑之下,頓時心明眼亮渾身是勁兒,一個個叫囂著要殺到府城,擒西門慶佛前以獻。這正是:
東面方聞星君至,西邊又道天王來。卻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三章 再戰府州
西夏自覺得了毗沙門助陣,於是膽氣大壯,興沖沖地麾兵直進,直指府州;而府州此時已是兵力充足,於是出城列陣,依山背險,恃地利以待敵至。
兩陣對圓,乾順先遣人出陣宣讀徽宗割地詔書,然後譴責道:“聖人曰: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這些漢家蠻子出爾反爾,有違聖人之教,還敢自稱禮義之邦,深可恥也!我大夏國主勵精圖治,天命所歸,正當代漢,以繼大統!若爾等識天命,早早投降,不失封侯之位;若還敢負隅頑抗時,毗沙門一怒瞋目,叫爾等立成齏粉!”
西夏軍聽著,均覺自家是正義之師,一個個精氣神陡漲,火雜雜按捺住了兵刃,只待廝殺。
對陣上,西門慶亦派人出陣喝道:“腐宋昏君,人已伏誅,其簽訂一切賣國條約,全部廢除,此萬民之意也!中華上邦之禮義,因人教化——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你西夏蕞爾小國,只習得我中華博大精深文化之皮毛,便敢來班門弄斧,斷章取義,大言不慚,實叫人可發一笑!識羞醜的,速速回去,重背四書,再翻五經,然後再來賣弄吧!”
乾順聽著,氣撞心頭,大叫一聲:“漢家蠻子,竟敢如此無禮?哪位卿家願意出陣,為寡人一洗胸中鬱氣?”
有鎮邊都督包爾蓋應聲而出:“小臣願往!”乾順點頭勉勵,包爾蓋抖擻精神,騎匹烈馬,橫三股託天叉,奮然馳騁至陣前,大叫道:“漢家蠻子,哪個敢出陣與我一戰?”
明教銳金旗掌旗使王寅心道:“若不在此時爭先,豈見得我明教威風?”於是搶在眾人之前,向西門慶請令。得西門慶首肯,王寅縱馬挺槍而出,大叫道:“西賊休得猖狂,認得明教王寅嗎?”
包爾蓋更不打話,飛馬來攻,勢如風火。眼看兩馬盤旋,霜鋒並舉,二人已是戰在一處。王寅人如其名,真如出山之猛虎一般,一條鋼槍展開,神出鬼沒;其坐下戰馬名轉山飛,登山渡水,若履平地,戰陣廝殺,騰躍如龍,人馬合一間,包爾蓋雖勇,亦是抵擋不住。眼看十幾合一過,包爾蓋已經是骨軟筋疲,汗透重衣,當下大叫一聲,分開王寅槍勢,回馬就走。
王寅哪裡肯舍?隨後緊緊追來。雙腿力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