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邊掛的布幕。仇士良發現
布幕裡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驚,連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裡。李訓看到仇士良逃走,
立刻命令埋伏的衛士趕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們已經把文宗搶在手裡,
把他拉進軟轎,抬起就走。
李訓趕上去,拉住文宗的轎子不放,一個宦官搶前一步,朝李訓劈胸
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機扶著文宗的軟轎,進內宮去了。
李訓預謀失敗,只好從小吏身上討了一件便衣,化裝逃走。仇士良立
即派兵出宮,大規模逮捕一些參加預謀的官員,把他們全都殺害。李訓東奔
西逃,走投無路,在路上被殺。鄭注正從鳳翔帶兵進京,得到訊息,想退回
鳳翔,也被監軍的宦官殺死。
唐文宗和李訓、鄭注策劃的殺宦官的計謀徹底失敗,在這次事變後受
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歷史上把這個事件稱為“甘露之變”。
從這個事件後,宦官把唐文宗嚴密監視起來,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過。
過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這就是唐武宗。
174 朋黨的爭吵
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裡,朝廷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
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兩個派別。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一
直鬧了四十年,歷史上把這種爭吵叫做“朋黨之爭”。
這場爭吵還是在唐憲宗在位時候開始的。有一年,長安舉行考試,選
拔能夠直言敢諫的人才。在參加考試的人中,有兩個下級官員,一個叫李宗
閔,一個叫牛僧孺。兩個人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認為這兩
個人符合選拔的條件,就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
這件事讓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個士族出身的官員,他本來就
瞧不起科舉出身的官員,現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閔、牛僧孺居然敢批評朝政,
揭了他的短處,更加生氣。他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人被推薦,完全是因為
跟試官有私人關係。唐憲宗聽信了李吉甫的話,把幾個試官降了職,李宗閔
和牛僧孺也沒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後,他的兒子李德裕依靠他父親的地位,做了翰林學士。那
時候,李宗閔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對李宗閔批評他父親這件事,仍舊記恨在
心。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有兩個大臣因為熟人應考,私下裡
託過考官,考官錢徽沒賣他們的面子。正好李宗閔有個親戚應考,被選中了。
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發錢徽徇私舞弊。唐穆宗問翰林學士,李德裕說真有
這樣的事。唐穆宗就把錢徽降了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
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把李德裕恨透了。牛僧孺當然同情李
宗閔。打這以後,李宗閔、牛僧孺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
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兩下明爭暗鬥得厲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走了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
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把他提為宰相。這兩人一掌權,就合力打擊李德裕,
把李德裕調出京城,當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節度使。
那時期,西川附近有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一個重鎮維
州(治所在今四川理縣)。這本來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宰相牛僧孺卻跟
唐文宗說:“收復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才不上算呢。”
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維州讓還吐蕃,使李德裕氣得要命。
後來,有人告訴唐文宗,說退出維州城是失策,並且說這件事是牛僧
孺排擠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對牛僧孺也疏遠了。
唐文宗本人也受宦官控制,沒有一定的主見。一會兒用李德裕,一會
兒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權,另一派就沒好日子過。兩派勢力就像走馬燈似地
轉悠著,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亂。唐文宗也鬧不清誰是誰非,想起這件事直嘆
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