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平定河北容易,要除掉朝廷的朋黨可真難啊!”牛、李兩派為了
爭權奪利,都討宦官的好。李德裕做淮南節度使的時候,監軍的宦官楊欽義
被召回京城,大家傳說楊欽義回去一定掌權。臨走的時候,李德裕就辦酒席
請楊欽義,還送給他一份厚禮。楊欽義回去以後,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薦
李德裕。
到了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果然當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
把他們都貶謫到南方去。
李德裕得了武宗信任,當了幾年宰相,因為辦事專斷,遭到不少朝臣
的怨恨。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們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
唐宣宗。唐宣宗把武宗時期的大臣一概排斥,即位第一天,就撤了李德裕的
宰相職務。過了一年,又把李德裕貶謫到崖州(今廣東海南島)。
鬧了四十年的朋黨之爭終於收場,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鬧得更加不
好收拾了。
175 沖天大將軍黃巢
唐朝末期,經過藩鎮混戰、宦官專權和朝廷官員中的朋黨爭吵,朝政
越來越混亂。唐宣宗算是一個比較精明的皇帝,也並沒有能改變這個局面。
到了唐宣宗死後,先後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
味尋歡作樂,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極點。皇室、官僚和地主
加緊對農民的剝削,稅收越來越重;加上連年不斷的天災,農民紛紛破產,
到處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難,只有走上反抗這條路了。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東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隊伍從
一百人發展到三萬,堅持鬥爭八個月,震動了整個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
過了八年,駐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帶的農民),因為
駐防期滿,上司一再延期不讓他們換防。他們殺了軍官,推龐勳為首領,發
動起義。他們從桂林向北進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農民紛紛響應,
到了徐州,隊伍發展到二十萬人。
這兩次起義都被朝廷鎮壓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緒越來越高,新
的起義的規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鹽稅特別重,加上奸商抬高鹽價,百姓買不起鹽,只好淡食。
有些貧苦農民,為了逃避官稅,就靠販私鹽掙錢,但販私鹽是很危險的,要
有一些夥伴一起幹,日子一久,就結成一支支販私鹽的隊伍,在他們中間,
湧現了一些首領,有的後來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範縣)
地方有個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農民,在長垣(在今河南)起義。王
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發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貧富不平的罪惡。
這個號召很快得到貧苦農民的響應。不久,冤句(今山東曹縣北)。地方的
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
黃巢從小讀過書,又能騎馬射箭。他曾經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
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他在長安看到唐朝廷的腐敗和黑暗,心裡十分氣憤。
據說,就在那個時候,他寫下了一首詠《菊花》的詩,用菊花作比喻,表示
他推翻唐王朝的決心。詩中說: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
金甲。”黃巢和王仙芝兩支起義隊伍匯合之後,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接連
攻下許多州縣,聲勢越來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將領,鎮壓起義
軍。但是各地藩鎮都害怕跟義軍交鋒,互相觀望,使唐王朝束手無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採用軟的手法。在起義軍攻下蘄州(今湖北
蘄春,蘄音qí
)的時候,他們派宦官到蘄州見王仙芝,封他“左神策軍押
牙兼監察御史”的官銜。王仙芝聽得有官做,迷了心竅,表示願意接受任命。
黃巢得知這個訊息,氣極了。他帶了一群起義將士,到王仙芝那裡,
狠狠地責備王仙芝,說:“當初大家起過誓,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