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2 / 4)

小說:歷史的刀鋒 作者:吹嘻

價嗎?

少數民族怎樣才能在一個開放而交流的世界中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又能接受先進的文明成果?

這實在是一些複雜難解而又不得不令我們深深思索的問題!

民族融合的自覺先行代表(9)

且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回到本文開頭所述的西晉時期,看看“五胡亂華”的那些少數民族的命運。

在那天昏地暗、長達一百三十六年之久的混戰中,幾乎每一支軍隊都可以組織政府、封官拜爵、發表文告,建立起一個帝國。匈奴、羯、氐、羌、鮮卑等五個民族都先後建立過屬於自己民族的政權,然而,在經過一番殘酷血腥的戰爭較量之後,匈奴、羯、氐、羌這四個民族的領導階層幾乎全部滅絕,剩下的普通民眾,也消失在人數眾多的漢人之中被同化得無影無蹤,連一點痕跡都難以找尋了。剩下的一個鮮卑族,先行定居中原的幾個部落,也跟其他四個民族的命運沒有多大差別;而建立北魏的鮮卑拓跋部其實是後來在北部崛起的,它並未參與前期的五胡亂華“大合唱”。就是這支剩下的鮮卑拓跋部,也在孝文帝的徹底改革之後於一個世紀之內被漢族完全同化,不復存在了。

憑藉刀光劍影的武力讓其對手消失,這一過程及其結局理解起來並不困難。而讓後人費解的是,以鮮卑拓跋部為開端,為什麼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勝利者也總是像沙漠中的水滴一樣,不知不覺地消融在漢族之中了呢?

如果我們以鮮卑拓跋部為個例稍作分析,也許會獲得一定的感悟與啟示。

拓跋部崛起於北方,體魄強健、粗獷剽悍、長於騎射。在冷兵器時代,駿馬的神速、弓箭的遠距離射程及強健的體質使得拓跋部的軍事力量位居一流,在與中原農耕文化的對壘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能在短暫的時間內掃平群雄。統一北方後,如何才能長期、有效而穩固地統治在人數上佔絕對多數的漢人,這是拓跋部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北魏是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前此沒有可資借鑑的經驗吸取,只有自個兒地逐步摸索。拓跋部可以在馬背上以武力奪取天下,卻難能用過去的軍事模式治理天下。他們面對著的是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農耕生活,不可能將腳下這塊廣闊無邊的華北平原變成過去的遊牧之地,況且持續增長的人口也只有依靠並振興農業才能獲取糧食、解決生存危機。而軍事力量的強大並不等於文化的先進,文化、經濟與軍事的發展雖然構成互動的關係,但又相差有別,難以形成同一梯度的發展水平。鮮卑族不可能將過去那種野蠻落後的文化強加於中原漢族先進文化的頭上,除了學習、改革與適應外,別無他法。而文化往往是一個整體,是“道”與“器”的結合,它不僅包括農業耕作等先進的技術手段,還包含著哲學思想、政治體制、國家機構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拓跋氏所面臨著的中原漢族封建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總體。這種文化是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為順應這裡的氣候、環境而創造出的一種較能適合於他們生存的傳統文明。鮮卑拓跋部既不可能用過去的遊牧文化統治中原,也難以創造出一種新的異質文明加於漢族人民頭上,因此,學習、吸收並接受中原漢族傳統文化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與選擇。如若不然,他們只有退回遙遠的荒漠繼續與寒冷的氣候、惡劣的環境為伍。

於是,拓跋部不得不選擇了農耕方式及中原文化。

他們被束縛在一塊土地上,定居於某一地點,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在廣闊的草原上賓士遊獵了。剛開始肯定難以適應,熱血總在莫名地沸騰著,北魏初期的幾位皇帝就以不斷地巡行各地加以變相地補償。農耕生活雖然單調而沉重,但與遊牧生活相比,卻充滿了舒適、安逸與溫馨,最主要的是,他們無需經常冒險,沒有了過去的飢寒之虞,可以相對穩定地過日子。追求安穩、舒適與享受,這是人類的一種無可更改的內在本性。因此,他們很快地就適應而且喜歡上了農耕生活。日子一長,身體素質相對地就變得柔弱起來,沒有了過去的剽悍強健,也沒了往昔的冒險與吃苦精神。而孝文帝拓跋宏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成功地上演了一出遷都活劇。如果拓跋部還有早年打天下時的剛健強壯體魄與吃苦冒險精神,他們絕對不會懇求滯留洛陽,而是欣欣然地控弦躍馬、踴躍南征。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民族融合的自覺先行代表(10)

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拓跋部又慢慢地信上了佛教。北魏王朝建立之初,道武帝拓跋就很崇奉佛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