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鉅富 作者:緣圓

慾壑難填。對於這些比頂級富豪矮一截的人而言,他們設定了自己無法承受的生活標準。他們刷爆了信用卡,到12月份就一個子兒都沒有了,同依靠10萬美元收入生活的中產階層沒什麼兩樣。我不認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富有。他們想豪賭一把,可是有些事他們也無能為力,最後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這實在是件令人沮喪的怪事,可這就是真相。”

看一下資料你就能明白收入分佈圖的頂端發生了什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表現中心的兩位經濟學家布雷恩貝爾和約翰範雷南細緻地研究了英國的超級富豪。他們在觀察前1%富豪群體後發現,1%內部的傾斜同整個收入分佈的傾斜程度幾乎相當——1998年,前0。02%富豪的總收入佔前1%富豪總收入的11%,2008年這一比例達13%。位居英國和美國最富的前1%金融家的財富和人數明顯不成比例,收入向分佈圖頂端的富豪的傾斜尤為突出。

美國政治學家溫特斯想出了另外一套方法來觀察一般富有人士與超級富豪間的差別。他發明了MPI(materialpowerindex,物質力量指數),這一指數是最富的前10%美國人的平均收入除以剩餘90%的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得到的數值。結果顯示,富裕程度越高,收入極化現象就越嚴重,好比一座大山越接近頂峰,越是陡峭。最富的前10%美國人MPI值是4,這意味著他們的平均收入是其餘90%美國人的4倍。最富的前1%美國人MPI值是15,而前0。1%的MPI值躍升至124。在溫特斯看來,這就是一般富有人士與寡頭之間的界線。“2007年,大約有15萬名美國人的平均年收入達400萬美元以上,”溫特斯這樣描述前0。1%的美國人,“超過這條線就是寡頭的天下了。”

要觀察前1%富豪群體的內部動態還可以一窺美國精英大學內的情況。哈佛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和克勞迪婭戈爾丁記錄下1969~1992年間12個哈佛班級學生的家庭和職業選擇,然後彙編了一組資料。他們的目的本是瞭解性別對於生活和工作的影響,然而他們最終從資料中意外收穫了對精英群體的細緻刻畫。最令人驚奇的是,最富有的哈佛畢業生們與其他人拉開了驚人的差距:2005年,哈佛男生的收入中間值是162000美元,輕鬆位居全國收入分佈的前10%;而將近8%的男生勞動收入超過100萬美元,位居收入分佈的前0。5%。造成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銀行家和其他人的差別,哈佛畢業的金融家的收入比他們的同班同學高出195%。

在前1%富豪群體中,那些沒有從藝術史轉專業到經濟學的人發現自己是這一群體中墊底的,他們難以忍受這種失落感。其中一個因素是卡蘿爾格雷厄姆提出的“快樂的農民和沮喪的百萬富豪”悖論。格雷厄姆的一項全球研究發軔於對俄羅斯和秘魯的研究。研究發現,窮困潦倒的受訪者報告了較高水平的幸福感,而遷移性更大、機遇更多的富人報告了低得多的幸福感,他們對於自身的經濟狀況和其他狀況的挫折感也更強。

第16節。

格雷厄姆博士告訴我,挫折感的其中一個來源是“周圍人的收入比他們高許多,而且他們一輩子都不可能賺到那麼多錢。”同前0。1%頂級富豪群體的比較造成了不滿足感,格雷厄姆博士將此歸咎於貪婪。她提到,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遜曾發現:你越富有,就越貪婪——《聖經》中“針眼”諺語在現實社會中的版本。格雷厄姆同時指出,裙帶資本主義也是原因之一。在某些社會,躋身富豪階層會被認為靠的是人脈關係而不是真才實學,這些社會里的中產階層成功人士最為沮喪。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詳盡闡述了“位置商品”(positionalgoods)理論。“位置商品”指因稀缺性和高熱門度而具有較高價值的商品和服務,這些商品的特點是“你有則我無”。哈佛新生的錄取名額或理想的私立學校學區房就是“位置商品”,而蘋果手機或谷歌電子郵箱賬戶則不是。貪婪的心態很容易解釋對“位置商品”的需求——預定最熱門的新餐館或購買限量版手提包。但如何直譯器官移植手術呢?以及如何解釋精英教育——這個引起前1%富豪群體中最底層那些人最大憂慮的“位置商品”呢?╬米╬花╬書╬庫╬ http://__

前1%富豪和前0。1%富豪之間的差距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即便在美國,2007年的億萬富豪僅有412名,前0。1%富豪群體中的納稅人為134888名。前1%富豪群體中納稅人多達74937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