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段讓他記憶猶新:

在開國大典舉行之前,毛澤東正帶領幾個同志做準備工作。這時,他的勤衛兵跑進來報告說,有幾個湖南的老鄉,來看主席了。

毛澤東聽完後哈哈一笑說:

“‘打秋風’的來嘍。”

然後他就走到外面,看到門口站著幾個湖南老鄉,最前面的是一位老者,身上穿著湖南的土布褂子。

毛澤東笑呵呵地跟他們握了手,然後請他們吃飯,並讓他們吃完飯以後就回去。

可年長的湖南老鄉聽了,卻搖了搖頭說:

“我們不回去。”

毛澤東很奇怪,就問:

“那你們要呆多久呢?”

他說:

“我們來了就沒想回去。”

毛澤東更加奇怪了,就問他們為什麼不想回去。

這位老鄉一臉嚴肅地說:

“主席啊,你好不容易才打下了江山。這麼大的家業,當然得自己家的人管了。我們不幫你看著誰幫你看著?交給別人你能信得過麼?”

看到這裡,相信所有的人都會被這位質樸的老鄉逗得笑起來,可是輕鬆之餘,卻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深深地思考。

雖然這是一位沒有太高文化的老鄉,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這種思想,代表了絕大部分人的心理。

什麼才叫“信得過”?

是相信有能力的人?還是相信血緣?

這是每一個家族企業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不光是曾經的奧康,很多家族企業都存在著3大弊病:

(1)組織機制障礙。

隨著家族企業的成長,其內部會形成各類利益集團,由於夾雜複雜的感情關係,使得領導者在處理利益關係時會處於更復雜,甚至是兩難的境地。企業領導人的親屬和家人違反制度時,管理者很難像處理普通員工那樣一視同仁,這就給企業內部管理留下了隱患。

(2)人力資源的限制。

人都有籠統的排外性,家族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家族式企業中,一般外來人員很難享受股權,他們的心態永遠只是打工者,始終難以融入組織。

另外,由於難以吸收外部人才,企業更高層次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

企業的經營絕不能是家族制,畢竟光靠一個家族,是培養不出企業所有需要的人才的。而且,這些親人很容易讓其他員工感到害怕和被邊緣化,人才就難以聚集。

對此,王振滔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奧康定期要開總監會議,在會上,各個部門的有關負責人要輪流主持會議,大家要各抒己見,提出對公司的意見和建議。

有一次,一個員工私底下給他發簡訊,問他能不能在開會的時候不出席。因為只要他在場,大家多少都有些拘束,怕說錯什麼。

而他不在場的時候,氣氛就活躍多了,大家有什麼話,有什麼點子,也都容易提出來。即使說錯了,大家也就一笑而過,不會擔心會給老總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

這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哪怕一個再和藹可親的老總,也會多多少少讓人產生畏懼感,畢竟他的地位在那裡擺著,員工不可能一點都不受影響。

親人未必就是親信,親信未必就是親人(4)

一點小事尚且如此,那麼如果整個企業都由家族成員說了算的話,那麼可想而知,想招到出色的人才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這也正和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所認為的一樣,他說:

“家族企業最大的弊病就在於社會精英進不來。幾兄弟都在企業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進不來,而且一家人的思維方式多少有些類似,沒有一個突破點。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決策某件事就很難,容易耽誤商機。”

(3)不科學的決策程式導致失誤。

決策的獨斷性是許多民營企業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證,許多企業家在成長過程中靠的就是果敢、善斷,因而抓住了一兩次稍縱即逝的機會而成功的。

當企業還很小的時候,獨斷性帶來的一兩次損失或許還能夠彌補,不會造成特別大的影響。

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外部環境的變遷,一次不科學的決策,帶給企業的風險和危機往往是毀滅性的。這時候,保證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就顯得越發的重要。

這3點,是幾乎任何一個家族企業都難免遭遇的問題。血緣關係一方面起到了強大的凝聚力,一方面又讓企業侷限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