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滔要請親戚吃生菜,而且還說出“我很生氣”這樣的話呢?在這之前,又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呢?

這恐怕還得從奧康成立開始說起。

自從奧康創立以來,就是一個家族企業。公司的合作伙伴,以及內部的管理層,都是王振滔的親戚。在奧康規模還很小的時候,這些親戚的確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親戚們也逐漸衍生出各自的派別,有了親疏遠近之分。

雖然俗話說“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不敵父子兵”,可是在現實的利益面前,就是手足的兄弟也難免心生嫌隙。

慢慢地,由於牽涉了各自的利益,大家開始暗地裡較勁。而這種暗地裡的較勁很快就擺上了檯面,火藥味逐漸升級。

終於,不可避免的爭吵開始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大家吵得不可開交。漸漸地,矛盾越來越大,而且嚴重影響到了公司的發展。

王振滔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逼得他不得不思考,最終作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咬牙快刀斬亂麻,打破小家族,改變這種現狀!

於是他約上親戚們,請他們到酒店吃飯。這就出現了故事開頭的那一幕。

王振滔繼續說道:

“你們都是我的親人,都為奧康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可正因為你們和我都有親戚關係,才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他停了停,似乎用了全部的力氣一字一句地道:

“以後你們凡是需要我幫助的,我照樣會幫,但凡是和業務有關的事情,到今天為止,全部結束!”

王振滔的一番話,就像在燒開的油鍋裡猛然澆下了一瓢冷水,一下子就炸開了。大家都急了,開始吵吵嚷嚷,誰都不同意。

可不管大家怎麼反對,態度怎麼激烈,王振滔決心已下,怎麼也不會更改。

於是1994年,在溫州當地媒體的顯要位置,一夜之間都出現了類似於這樣的標題——“奧康向近親繁殖的痼疾開刀,終走出家族管理”。

而奧康在一番痛苦掙扎後,也終於脫胎換骨,走上了良性的發展道路。如今的奧康,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化,成為了很多企業學習、借鑑的榜樣。

親人未必就是親信,親信未必就是親人(1)

放眼全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家族企業都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一些家族企業經營得十分成功,但是,一些家族企業,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甚至很快從輝煌走向了沒落。

為什麼同是家族企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呢?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企業家不能打破有血緣關係的小家族,才導致企業最終慘淡收場。

對於小家族帶來的種種弊端,本書作者之一王振滔有太深的體會。

當時,家族和員工之間,自然而然分成了兩大界限清晰的陣容。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天中午,他到食堂吃飯,打完飯後,他端著餐盤環視了一下,正好看到幾個員工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於是就想過去和他們一起吃。

這時,他聽見後面有人叫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在公司任職的親戚。

親戚示意他坐到自己的那張桌子吃飯。他也沒多想,就走了過去,坐定後,他隨口說了一句:

“其實在哪裡吃都是一樣的。”

誰知那個親戚一聽,立即很嚴肅地說:

“那可不一樣,那邊是員工坐的,我們家人都坐在這邊。”

聽了這話,他心裡突然“咯噔”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結果嚇了一跳:包括自己坐的以及周圍幾桌,全部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沒有一個普通員工。而員工們,則都坐在了另外幾桌,其中也沒有他的親人。

他又問那個親戚:

“你們每天中午吃飯都是這樣坐的嗎?我們家的人和別的員工分開坐?從來不坐在一起嗎?”

親戚聽完滿不在乎地搖了搖頭說:

“一直都是這麼坐的,別人跟我們又不是親戚,坐在一塊幹嗎?”

一句不經意的話,讓他聽了以後感覺特別不是滋味。

其實,在此之前,小家族帶來的問題就已經很明顯。而這頓飯,讓他不得不進一步思考:在一個企業中,家人和員工都不能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一點小事都分得這麼清楚,那麼在管理、經營上,又怎麼能夠不存在更大的問題呢?

當時,公司的管理層都是親戚,當彼此意見相左的時候,往往誰也不服誰,誰都首先只為自己考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