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在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傳統的中國去眺望北美洲的那片土地,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家美國從建國之初就有著深厚的自由主義的思想傳統。1620年,約翰?溫斯羅普帶領著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跨越了三千英里的大西洋,來到北美蠻荒,他們在登陸普利茅斯時簽訂的那份《五月花公約》就蘊涵了自由主義的種子――憲政和契約精神在這份歷史文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清教徒既不想當奴隸,也不想當主子,“他們將財富視為上帝恩寵的象徵,是得救的外在跡象,因此以富裕為榮。同時他們又主張勤奮節儉,反對奢侈,兩者相輔相成,就養成了一種獨特的心態和行為方式,無意中非常有利於新的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的發展。”
擺脫了英國的清教徒最初也是存有烏托邦幻想的,他們認為,自己跨越大西洋的遷徙之舉是完成與上帝的約定,當踏上北美土地的時候,“上帝的子民”就已經獲得了獨立,剩下的,就是建立“山巔之城”――按照《聖經》去構建教會和政府,引導人民服從上帝,勤奮工作。為此,清教徒最初的組織建立在三大契約之上:天恩之約、教會之約和公民之約。天恩之約是信徒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約定,教會之約是信徒之間的約定,而公民之約是信徒作為公民在成立世俗政府時的約定。顯而易見,在最初的契約中,宗教色彩十分強烈。在馬薩諸塞殖民早期,只有教會會員才有在政府中任職的權利。可是,到了移民的第二代,美國人的宗教色彩大大減弱,清教徒的子女們對父輩視為特權的教會會員資格已經很不在意了。他們沒有宗教體驗可以彙報,不能取得會員資格。可是,如果不接納他們為會員,他們的下一代又該怎麼辦?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日後又該如何維持?最後,美國人只好減低標準,在1662年搞“半途契約”,規定凡是會員的子女都能成為“半會員”,以使他們的子女能照樣受洗,並有望成為會員。在教會不惜改變原則以遷就現實的時候,清教美國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也就開始了,而這一過程一旦開始就再也不能停下來了。清教徒“山巔之城”的理想在世俗壓力面前失敗了,可是一個遷就人性的良好傳統卻保留下來了。這一點十分重要。一個理論一旦被尊奉為萬世不變的教條,那麼它的思想活力也就喪失殆盡了,它距離被人們拋棄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獨立宣言》的發表標誌著自由主義思想在美國的確立,它意味著自由主義是美國的立國之本。下面這段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就是美國人兩百多年來的共識――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有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併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身段柔軟的自由(2)
《獨立宣言》發表於1776年,到了1787年,美國人又以憲法的形式使自由主義思想體制化。
二
以憲法的形式將自由主義確定為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這僅僅是自由主義思想“萬里長征中的第一步”,在漫長的歷史中,自由主義顯然還要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考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種思想只有充分地經受得住自歷史實踐的各種考驗,才能夠真正地被後人認可。
第一種考驗來自自由主義的內部。就在制定美國憲法的過程中,自由主義思想者的內部發生了“黨爭”,先是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之爭,其後又是聯邦黨與*共和黨之爭,最後一直髮展為共和黨與*黨之爭。在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之爭中,一派強調建立聯邦政府的重要性,另一派則擔心過於強大的中央政府會催生*者,削弱州權,並進而侵犯公民權利。反聯邦黨人的這種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