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園青坊老宅 作者:蝴蝶的出走

這正是家家戶戶忙著燒飯的時候。老百姓過日子就是吃喝拉撒睡,吃為先。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一輩子的勞作都只是為了餬口。宜市是一個位於長江邊上的城市,靠賣力氣生活的碼頭工人是很大的一個勞工群體,他們對每天上班有一句很形象的口語,叫“搞嘴去”。“搞嘴”就是掙吃飯的錢。

平民百姓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當然是做飯。擁擠著十幾戶人家的老宅,連廊裡,屋簷邊,廳堂中,都是燒飯的地方。夏天天熱,有的人家就把煤爐拎到天井裡去燒飯。家家戶戶的鍋碗瓢勺響起來,構成了一支民生交響曲。

到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末,對於城市平民的生活來說,變化最大的是吃肉的日子多了起來。哪家買了排骨、豬腿骨,那“咚咚咚”剁骨頭的聲音,整個老宅都能聽見。切菜的聲音漸漸停下,炒菜的味道傳出來了。宜市人祖祖輩輩吃的都是菜籽油,油煙大,整個老宅裡都瀰漫著一股菜味和油煙混合的味道。如果哪家炒辣椒,相鄰的人家一定會陪著咳嗽。這種混合的油煙味還會沾在衣服上,依附在傢俱上、門窗上、房樑上。於是,一走進老宅你就會聞到一股特有的味道,這就是老宅子裡的黴味和炒菜油煙的混合味,或者說,這就是小市民生活的味道。

鍋碗瓢勺的聲音結束以後,人們就開始吃飯了。這時,天也基本黑了下來。由於家家都會精打細算,所用白熾燈泡一般都是十五瓦到二十五瓦的,再加上陳舊的牆壁、天花、門窗的襯托,更使燈光昏暗,人們已經習慣在這種昏暗的燈光下吃飯。

家家住得這樣擠,又捱得這麼近,張家吃什麼,瞞不住李家,你就是不說,菜的味道也會飄出來。

老宅裡的人吃什麼也不瞞著別人,有時弄了一點特別的菜,還會盛一點送給近鄰嚐嚐。夏天,大家就把吃飯的桌子放在廳堂裡、天井裡、院子裡,家家吃什麼菜一目瞭然。

可老宅裡有一家人,喜歡關著門吃飯。這就是住在老宅二進西廂房裡的張家。

當家家鍋碗瓢勺轟轟烈烈地響著時,張家卻輕聲地掩上了房門,他們家吃飯的動靜比別人家小得多。因為他們家比別人家吃得要好一些,張家的男主人是工商所的副所長。

張副所長叫張和順,每天上班都提著一個大大的黑提包,有點不倫不類。不是張副所長沒有公文包,開會發的,別人送的,家裡大大小小的公文包也有七八個,可他每天上班仍然拎著這個黑提包。有一次單位發了一份去省裡開會的通知,辦公室小唐送來時張副所長不在,小唐是個剛畢業分來的姑娘,見張副所長的包放在椅子上,就順手拉開了將通知放了進去,結果發現提包裡沒有本子和筆,而是放了好多的塑膠袋,有一股魚肉的腥味。這是張副所長的秘密。

張和順是老城區工商所的副所長,管著全市最大的一箇中心農貿市場。這個市場裡有幾十家個體攤檔,從青菜豆腐到油鹽醬醋到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工商所長在這兒是所有攤檔主們敬畏的土皇帝。

張副所長每天上下班都要去市場轉一轉,名曰:瞭解市場情況。早上上班前去一趟市場,看看當天的行情,傍晚下班後再去一趟市場,瞭解市場的變化。早上去時,在哪一家攤檔前多站一會兒,晚上必然還要到這家攤檔前再看一下。從市場裡轉出來,他的提包也就鼓起來了,原來,張副所長是把提包當菜籃子用。每天回家,首先把提包遞給老婆,老婆立刻心照不宣地將提包拎進廚房。

張和順愛貪小便宜但膽子小,他每天從市場裡帶回來的魚、肉,第一不會太多,魚就一條,肉不會超過一斤,香腸也就三五根;第二不會白拿,都會付錢,只是他“買”回來的魚肉,不僅質量是最好的,而且價錢也是最便宜的。張副所長非常講究吃,今天他要吃韭菜炒肉絲,那肉檔主給他留的一定是最好的裡脊肉,肉中一點點肥肉都會被剔除掉,而且要黑毛豬肉。張副所長說:“黑毛豬肉香,但因為長得慢,如今農民越來越不願意養,已經很稀罕了。”明天他想吃桂花魚,那一定是剛剛上市的活魚。而且是長江裡的魚,不是湖裡的魚,他說:“湖裡的水不流動,所以湖魚有一股泥腥氣,而長江是活水,江魚長在石縫邊,所以沒有泥腥氣。”他能一眼看出哪是湖魚,哪是江魚,他說:“湖魚脊背發黑,因為湖泥是黑的,江魚脊背發黃,因為江水是黃的。”

所以,張和順家一般不開門吃飯,就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是掩著房門。

張和順五十六歲了,這位從小職員一步一步“爬”上副所長位置的人,一生經歷過太多的運動,有著太多的人生體會。他教育上高三的兒子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