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在解決關隴貴族的問題上最信任的便是裴矩和虞世基,裴矩出身山東士族,虞世基出身南陳世家,都是跟關隴貴族有著較深矛盾的。所以,大凡涉及到這些大問題,他便要找裴矩和虞世基來商量。
如今,他便滿懷希望地看著裴矩,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好的建議。
裴矩成為楊廣的心腹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早在楊廣還是晉王時,裴矩便和宇述、楊素等人一起,成為大效忠楊廣的重臣之一。
後來楊廣入主東宮當上,乃至後來登基,裴矩都立有大功,可以說他是楊廣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他的堂弟裴蘊也因此成為朝廷的相國之一。自西漢以來,六部尚書中有兩位由同一家族的人擔任,這還是第一次。
雖然裴矩的仕途也曾經有過起伏,但楊廣對其的信任卻是依然沒有變。
而且,正是這種十多年來,君臣之間的默契配合,使裴矩對楊廣的脾性已經瞭如指掌,他知道楊廣骨裡是個為自負之人。當然,也可以說是剛愎自用。很多事情他其實早就有了定計,所謂徵求大臣的意見不過是做個禮賢下士的姿態罷了。他要的是大臣同意他的想法,如果大臣知趣,同意附和,楊廣便會心中痛快;而如果大臣的意見和他不同,他心中則會十分惱火,對其進行斥責甚至處罰。
所以,一個大臣能否受到皇帝寵信,關鍵就是善揣聖意,虞世基、宇述、李淵、裴蘊,包括他裴矩,無不如此。
這一切,裴矩心中都很清楚。他也知道,如果楊廣不想實施那個“引蛇出洞”的計劃,他就會直接否決,根本就不會和大臣們商議,他心中其實早已經作出了決定,只是需要幾位大臣替他找個理由,以便順利施行罷了。
裴矩想了一會兒,然後便小心問道:“陛下,不知衛相國為何要反對這個計劃呢?”
楊廣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後,淡淡道:“衛相國是認為這樣行事,如果關隴貴族真的有人起兵叛亂,將會導致關中一帶兵荒馬亂。讓姓蒙受災禍。他覺得,關中乃是我大隋最富庶的地區,是我大隋立國之本,不應該用關中這種要地來引誘關隴門閥犯錯。”
裴矩聽後卻是搖搖頭道:“這個理由臣認為站不住腳,關中的確重要,但難道其他地方就不重要?河北、河東、山東、河南、江南、巴蜀、荊襄……哪處不是大隋的領土?其他地方可以犧牲,難道關中就只能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
說到這裡,他方微微一笑道:“不過衛相國能說出此話,倒是一點不出為奇。”
“哦?裴相國為何有此一言?”楊廣聽聞之後卻是愣了一下。
。。。
 ;。。。 ; ;
第158章 引蛇出洞之策
、、、、、、、、、、
裴矩輕撫頜下長鬚,淡淡道:“陛下可以回想一下,衛相國在擔任刑部尚書之前,是擔任的何職,便可知他為何會力反對了!”
有些話他也只能點到為止,不可說得過,反正意思到了,楊廣也自然領會得到,說多了反而會讓楊廣認為他是在故意中傷別人。
楊廣這時方反應過來,衛玄之前便是任的長安守。在剿滅楊玄感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又不是關隴門閥中人,所以才被破格提拔成為了相國。
此人雖然不是關隴門閥,但卻在關中任職多年。而一個人在一個地方任官時間長了,難免會對這個地方有感情。所以衛玄會提出反對意見也就不足為奇了。他肯定是不想讓關中陷入****之中的。
楊廣沉吟一下,方又對裴矩說道:“可是目前天下雖亂,關中卻一直平安無事,且十二衛府兵之中,來自關隴貴族的軍官佔了大部分。若是真的有關隴門閥造反,只怕會動搖軍隊根基!”
這句話才是真正說到了點上,裴矩立刻明白過來,這個問題才是關鍵。他必須在這個問題上給楊廣一個同意該計劃的理由,而這也是楊廣召見裴矩的主要原因。不然楊廣還不能完全說服自己。
裴矩略一沉思,心中便有了腹案。他微微一笑道:“陛下,正是因為軍隊中有大量關隴門閥的軍官,所以才危害甚大!如今關隴門閥內部依然矛盾重重,未能擰成一股繩。彼此之間還可以讓我們分化利用。如若不趁此良機,將那些心懷異心之人找出來。真的等關隴門閥相互串聯,抱成一團,準備充分之後再造反。那對天下的危害就更大了。所禍地方只怕不僅是關中、隴西等地了。河東、江南、巴蜀、河南只怕都會受到波及。所以,對關隴門閥下手,宜早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