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乃倫禮之本。
昏禮屬於嘉禮之一,嘉禮以親萬民。
華夏周制“昏禮”是後世“婚禮”的範本,後世的婚禮在各種異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發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習俗,不過從納采至親迎、合巹而入洞房,即使內涵風韻數易其容,但基本儀制的結構沒有明顯變化。
相傳華夏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的。而天成大陸上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卻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年征戰以及長達數千年的歷史洪流中湮沒無蹤。
《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
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
“六禮婚制”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
原先。天成大陸古時的昏禮,也是與華夏週期的昏禮一般無二的,但是後來。在悠悠歷史的發展中,天成大陸上的昏禮逐漸產生了些變化。但其變化程度,卻又與華夏後期的昏禮變化大同小異。
雖然天成大陸上的許多禮制早已湮滅在歷史洪流之中,不復存在。但如今天成大陸上各國的婚禮程式。卻依然是遵循的這“六禮婚制”。分述如下: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訊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
納吉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徵:是納吉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
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份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
而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這些儀式中,有一部分是出於社交關係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係的儀禮。
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新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
“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閒,豐收為是,正好婚配。但是因各種原因而不能選在春天“親迎”的情況時有發生,到了後來,“親迎”也就不那麼講究了,只要男女雙方商定好季節,想哪個季節“親迎”都行。
婚嫁“六禮”過後,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孃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
當初冷晴與朱梓陌成婚,根本原因是因為冷晴與朱梓陌都不願劉如雲抱憾而終,所以才有了冷晴與朱梓陌的婚事。
既然冷晴與朱梓陌是因不願劉如雲抱憾而終才決定的成婚,這婚期自然要趕在劉如雲駕鶴西去之前,僅此一條,時間上就不足以讓朱梓陌去準備那諸般繁瑣的婚制儀式了。
因此,當初冷晴與朱梓陌成親時,雖然大婚當日的排場擺得非常足,朱梓陌給冷晴安排的嫁妝也均十分貴重,可是這古禮的“六禮婚制”卻是一條也沒有做到。
而炎子明與燕清秋之間的婚約,看似是兩國聯姻,本該是極其隆重的喜事,但是在“六禮婚制”上,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