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一旦倒戈,後果不堪設想。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清廷在10月30日以極快的速度頒發了四道諭旨:一是罪己詔,皇上承認自己“用人無方,施治寡術”,並誓行憲政;二是迅速起草憲法;三是取消皇族內閣,親貴不得充任國務大臣;四是赦免戊戌變法以來的所有*。而資政院也不敢怠慢,他們在四天之內便把憲法信條十九條制定上奏,而清廷則在當天就加以頒佈,並宣佈擇期在太廟宣誓,以資信守。
眼見火候已到,袁世凱也就不再裝腔作勢,他在30日當天便從彰德啟程南下,31日抵達信陽同蔭昌完成交接,11月1日便進駐孝感,正式接管了軍權。蔭昌在同袁世凱交接後如釋重負,隨即便樂顛顛的跑回了北京。
袁世凱的舊部聽說袁世凱已經出山,為迎接老首長的到來,隨後便對漢口發起猛攻,迫使革命軍退出漢口外圍。在隨後的幾天裡,北洋軍前敵總指揮馮國璋竟然下令縱火助攻,將原本繁華的漢口燒成一片焦土。在隆隆炮聲和連夜大火中,百姓攜家帶口,狼狽逃竄,情狀極慘。
11月1日,北洋軍攻下漢口,並蓄勢進攻漢陽。就在這天,清廷批准了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及國務大臣載澤、載洵、溥倫等人的辭職,並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讓他即行來京,組織完全內閣。
據說,袁世凱接到詔旨後放聲大笑,這三年多來,他總算是出了心中的一口惡氣。不過,袁世凱並不想接受清廷對他的授命,而是等到11月8日資政院按照《憲法信條》正式選舉他為內閣總理後,他才於次日帶著大批的衛隊進京就職。
11月13日,袁世凱到達北京。三天後,由袁世凱組建的新內閣宣佈成立,其中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等心腹赫然在榜。正當清廷盼望著袁世凱能儘快剿滅武漢的革命軍時,袁世凱卻突然不打了。
在袁世凱看來,當時的局勢已經不僅僅是武漢一地的問題,而是各省分崩離析的大勢;即使能剿滅了武漢的革命軍,但其他省份的革命黨又如何對付?何況,袁世凱心裡也清楚,清廷對他並不信任,一旦渡過難關,自己的命運又將如何呢?如今天賜良機,他也得為自己打算打算。
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是百鍊成鋼,精敏老成,他絕不會輕易的聽從清廷的使喚,也不會隨意附和革命黨的意願。他要做的,是憑藉手裡的北洋軍從中操控,一方面利用革命軍來要挾清廷,另一方面又借清廷的勢力來威脅革命軍,連哄帶嚇,既打又拉,將革命軍和清廷玩弄於股掌之間。
據說,當時袁世凱曾給他的幕僚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各位,你們知道拔樹的辦法嗎?專用猛力去拔,是無法把樹根拔出來的;過分去扭,樹子一定會斷折。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左右搖撼不已,才能把樹根的泥土鬆動,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清朝是棵大樹,還是三百多年的老樹,要想拔這棵又大又老的樹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鬧革命,都是些年輕人,有力氣卻不懂如何拔樹,鬧君主立憲的人懂得拔樹卻沒有力氣,我今天忽進忽退,就是在搖撼大樹,等到泥土已經鬆動了,大樹不久也就會拔出來的。”
事實上,早在袁世凱復出之前,他與革命軍之間便已經展開接觸,當時黎元洪和黃興都曾經寫信給袁世凱,勸他擁護共和,但由於雙方在國體是“共和”還是“君主立憲”的問題上談不攏,最後只好作罷。回到北京後,袁世凱獨闢蹊徑,他連續三個晚上約見剛剛釋放的同盟會重要成員汪精衛(刺殺攝政王未遂),以間接開啟與同盟會接觸的孔道。
《民國往事》:連載十五
在漢口被攻下之後,袁世凱又派出了親信蔡廷幹前往武昌與革命黨人進行試探。袁世凱之所以要派出蔡廷幹去談判,主要是考慮到蔡廷幹曾經是北洋艦隊的魚雷艇管帶,與武昌首義的都督黎元洪曾有同袍之誼,但蔡廷幹到了武昌後,因為雙方立場差異太大,仍舊沒有談攏。
由於談判久久不見成效,袁世凱又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以挫敗革命軍計程車氣。11月21日,北洋軍向漢陽發起猛攻,儘管革命軍有黃興等人指揮抵禦,但終因為實力相差懸殊,漢陽在26日便宣告易手。
在攻下漢陽後,前軍指揮馮國璋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馮國璋在得到電旨後,他十分激動的對身邊幕僚說:“想不到我一個窮小子,現在竟然封了爵了!這實在是天恩高厚,我一定要給朝廷出力效勞!”
在高興之餘,馮國璋便打算乘勝將武昌一舉拿下,日後也能博得加官進爵、封侯拜相,豈不美哉?於是馮國璋便派重兵佔住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