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機關大炮轟擊了三天三夜,正當他想發兵渡江時,袁世凱一紙電報發來,命令暫時停戰,這頓時澆了馮國璋一頭冷水。他沒法理解,在士氣大振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徹底拿下革命黨的地盤建立功勳呢?於是馮國璋一邊給袁世凱發電報,說現在“機不可失”、“武昌唾手可得”,一邊又下令繼續炮擊武昌,並無放棄進攻的表示。
袁世凱得知後勃然大怒,隨後連發七道電報,嚴令馮國璋立刻停止進攻,切勿再輕舉妄動。為了防止馮國璋壞了自己的好事,袁世凱隨後將其調回北京,委派另一名親信段祺瑞為前敵指揮。說到底,馮國璋畢竟只是個軍人,他不懂得政治上的這麼多道道,更不懂得他的袁主帥其實是在清廷和革命黨之間進行平衡和博弈。老袁要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馮國璋那腦袋哪能理解得了。
袁世凱並不急於武漢的戰事,他當時要做的,是先將那些皇族親貴如載濤和毓朗等人,以“親貴不得預政”的藉口從軍諮府等機構中掃地出門;不僅如此,就連攝政王載灃也在袁世凱的壓力下,於12月6日交出印信,退回藩邸。以載灃的能力和性格,他倒不如回家抱孩子來得自在。
在武漢取得壓倒性優勢後,袁世凱又向革命軍大拋橄欖枝。這一次,袁世凱請出他的好友、英國公使朱爾典出面調停,於是交戰雙方再次停戰議和。在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后,袁世凱掌握了清廷的軍政大權,隨後他又名正言順的派出議和代表唐紹儀率各省代表南下談判。
唐紹儀原本是選派留學美國的幼童,在清廷中斷留學事宜後返回國內,後來被派往朝鮮,隨後便一直在袁世凱手下任事,並深得袁世凱的信任。南方獨立各省則選出伍廷芳為議和代表,伍廷芳早年曾留學英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洋的法學博士,由他來擔任南方代表,雙方算是旗鼓相當。
12月12日,唐紹儀等人抵達武昌進行談判。在會晤黎元洪的時候,唐紹儀透露了袁世凱也有意贊同共和,不過得經過國民會議決議後方可讓清廷下臺。黎元洪得知後,便將訊息告知了正齊集南京的各省代表。在同黎元洪取得諒解後,唐紹儀一行人又在革命黨人王正廷、譚人鳳等人的陪同下,乘坐“洞庭”號輪船順江而下,前往上海進行談判。
12月18日,南北雙方代表在上海公共租界議事廳開始正式談判,英、法、德、美、俄、日六國駐上海領事也都作為見證人出席了會議。談判開始後,雙方先就全面停戰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了一致。
對於政體問題,伍廷芳首先提出,如今全國人民(你如何得知?)都向往共和,因此贊成共和是談判的前提;而唐紹儀表示,袁世凱並不反對共和,但必須召開國民大會(話雖有理,但實難操作),政體應取決於民意。雙方各持一詞,不肯讓步。
實際上,袁世凱最初是希望保留清室,他認為虛君制下的君主立憲比較適合中國國情(如同英國),這樣既照顧了清廷的面子,又滿足了革命黨的要求,而自己又從中掌握了大權,這是他最希望達成的談判結果(或許本該是當時最好的方案)。
但是,南方代表堅決反對保留清室,他們聲稱,如果能廢除帝制,革命軍可以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但前提是他必須擁護共和,放棄君主立憲的主張。總而言之一句話,清帝必須退位(他們不明白,廢除皇帝不等於廢除專制,兩者實則天壤之別)。
對於南方代表要求清帝公開下臺的要求,袁世凱也很是為難。從他的心理上來說,他個人雖然希望當上民國大總統,但也不想落下欺負孤兒寡母的罵名,畢竟袁家在清朝三代為官,也不能把事情做絕了;假如能夠透過國民大會的形式、以國民公意作為臺階,那就從容多了,但這事不好辦哪。
在談判過程中,南京被江浙聯軍攻下,原聚集在武昌的獨立各省代表遷到南京,也在開始著手籌備臨時革命政府,但由於各省革命黨派系林立,無人可以服眾,一時間相互紛爭,臨時革命政府竟然無法出臺。正當袁世凱還在運籌帷幄、為政體問題大傷腦筋,而革命軍陣營為推選領袖而煩惱時,這時海外來了一個人,正好將問題迎刃而解。
此人便是孫中山。
《民國往事》:連載十六。 最好的txt下載網
九、孫中山是何方神聖
初試共和
九、孫中山是何方神聖
要說起孫中山先生,固然是名滿天下、人所皆知,但需稍做提醒的是,孫先生終其一生,從未自稱過“孫中山”,他的一切公私檔案簽名,都一律使用“孫文”二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