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4年創辦的廣州同文館;1893年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等。西文學堂是我國20世紀文理學院和現代語言文化專科教育的先驅。 京師同文館規定:洋人總教習領取高額俸銀,每月1000兩;漢教習每月僅給薪水銀12兩,合每年144銀兩。學生裡面有七品官銜的,按照舊例每年給俸銀45兩,八品官銜的40兩,九品官銜的32兩5錢。並根據學生成績的不同,每月酌給膏火銀3兩至15兩不等。(參見《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37)清末(1872年)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140元左右。 上海廣方言館,入學保送與考試相結合,開始年齡限為14歲以下,後來改為15歲以上、20歲以下。學制起初為3年,一開始學生均為免費住館就讀,並由館方發給伙食費每日一錢(約合今人民幣14元),即每月3兩。廣州同文館學制3年,待遇跟上海廣方言館類似,諸生每日享受生活費銀一錢,也就是每月白銀3兩,合今人民幣420元。 湖北自強學堂在起初幾年裡,除免費供應學生飲食、書籍、紙筆外,還發給學生每人每月膏火銀5圓(1銀圓為0.72兩銀子,當時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100元)。1897年後,張之洞仿效西方,實行按考試成績給予鼓勵的辦法。雖不像西方高校那樣要收取學費,但停止了膏火供應,規定“按月比較華洋文字進境分數,分別甲乙,給予獎勵,以資鼓勵”(引自《自強學堂不給膏火示》,見《張文襄公全集·公牘》卷28)。一方面節約財政開支,另一方面也杜絕了專圖膏火的不學無術之輩,從而選拔一批有志於“西學”的後起之秀來學堂受教。這一新規定,可說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獎學金制度”的發端。 “西藝學堂”即技術和軍工性質的實業學堂 西藝學堂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使用和維修西洋機械、船舶、火器的人員,其中包括軍事技術院校性質的水陸師和武備學堂等。主要有:1865年創辦於上海的江南製造局附設機械學堂,1866年創辦於福州的船政學堂,1881年創辦於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1890年創辦於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1895年創辦於武漢的湖北武備學堂等。西藝學堂是我國20世紀工程學院和實業技術專科教育的先驅。 福建船政學堂除了食宿免費外,學生每人每月可得白銀4兩(約合今人民幣560元),以便贍養家屬。學制5年。入學時需由各學生的父兄及本人具結擔保。學習期間不得請長假或轉學。每三月考試一次,由教員分別等第。獲一等者賞洋銀10圓(約合今人民幣1000元),二等者無賞無罰,三等者記過一次。兩次連考三等者給以警告,三次連考三等者,則勒令退學。反之,如三次連考一等者,則除照章獎勵外,還另加賞衣料以示鼓舞。福建船政學堂培養了一位傑出人才——嚴復。

啟蒙的起點:清末洋務學堂(2)

北洋水師學堂完全公費,不僅全免食宿費用,每個季度發給制服,還每月發給贍銀4兩(約合今人民幣560元),“俾一經入選,八口有資,貧寒之家,鹹知感奮”(據張燾《津門雜記》中卷)。也就是說,當時每月贍銀4兩可供一個大家庭——老少八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費,由此招募優秀人才入學。這些學生就成為大清水師(海軍)的後備隊。 江南水師學堂的駕駛科和管輪科各招60人,以20人為一班,四個月的試習後,再根據英語程式分為三班。列入第一班的,除食宿外每月每人發給贍銀4兩,第二班發3兩,第三班發2兩。在堂試習未滿四月的,只免食宿費,不給贍銀。(20世紀初物價略漲,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100元,1塊銀圓約合今70元。) 洋務學堂並不景氣 科舉制度的千年傳統“學而優則仕”,凡有財力可供讀書的人家,無不盼望子弟由科舉中試做官,由童生到秀才到舉人到進士,才叫做“正途”。而洋務學堂則被認為是“旁門左道”,受到恥笑和非議。再有,從達官貴裔到士農工商,一般出於對西學的隔膜無知,對西方的懷疑、忌諱和仇視,普遍不願“師事夷人”。如魯迅《阿Q正傳》所描寫的,念洋文讀洋書者被稱為“假洋鬼子”,甚至遭人辱罵。這種鄙視西學的風氣,全國皆然。李鴻章曾就北洋水師學堂招生的困難感嘆道:今入學堂者等於術藝(陳注:不是正經讀書而是技藝),即一二拔出,亦不過兵官右職,不得比於正途。……中國士大夫由來囿於積習,清門舊族,目矜地望,未必肯以子弟充當學生。(引自張俠等《清末海軍史料》,海洋出版社,第603頁。)洋務學堂的開辦章程中也表示擔心:“初次挑選,恐讀書世家子弟尚多觀望遲疑不肯應試者。”因此,便以優厚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