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思湍釧��! �1888年卜舫濟繼任聖約翰書院的院長,逐步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除中文課外,其他課程一律開始使用英文教材,學生課內課外須講英語。所以聖約翰書院的英文水平在當時中國的大學中首屈一指。 卜舫濟任院長後,著手把聖約翰書院升格為大學。1890年書院增設了大學課程,僅有大學生兩名;1895年有大學生6名。1896年1月卜舫濟寫信給聖公會差會部,建議在聖約翰書院增設大學部,開設文理、醫學和神學三科;文理科學制3年,醫科收醫預科畢業生,學制4年,神學科收文理科畢業生,學制3年。聖公會差會部批准了卜舫濟的建議。 1899年,聖約翰書院共有大學生27名,全部為男生。其中教徒學生和非教徒學生的比例為1比3,非教徒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要繳學費120圓墨銀,教徒學生可享受減免費待遇。 進入20世紀,上海作為工商都市對西方教育的需求持續上升,遠遠超過了聖約翰大學的供應能力。1900年聖約翰只能接受1/3的入學申請者,1904年學生187人,大部分來自商人家庭;基督徒57名,其中4人在大學部學習。1905年美國哥倫比亞特區頒發給聖約翰學院授予學位的許可證,從這一年起正式改名為聖約翰大學。校長仍為卜舫濟。 1906年聖約翰大學設定文、理、醫、神4個學院。1907年聖約翰大學首批畢業生6名,其中4人獲文學士學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在中國本土獲得現代意義上的學士學位。(陳注:1899年,北洋大學堂有了第一批大學畢業生。參看本書第三章。) 由於聖約翰大學在美國註冊,該校獲得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很容易進入美國大學深造。耶魯大學不要求考試就可接收聖約翰的學生攻讀研究生,哈佛、哥倫比亞、康乃爾、芝加哥、賓州等大學也願意接收聖約翰的學生進入他們學校讀本科高年級。1907年至1908年,有30多名聖約翰的畢業生在美國留學,10多名在英國留學。 後來聖約翰大學又設工學院,並附設研究院和附屬高中。到1913年時,全校學生人數達到500人,其中1/4的學生在大學部學習。教師人數也增加到40名。1918年聖約翰大學把中學部分出去,成為獨立的教會大學。1920年學生達到250多人。 三所國立大學堂的創辦 清末我國誕生了三所正規的國立大學:(1)北洋大學堂1895年創辦,大學部(工科、法科)同年設立,後來改稱天津大學;(2)上海南洋公學1896年創辦,上院(即本科大學)到1909年粗具規模,即交通大學的前身;(3)京師大學堂1898年創辦,分科大學1910年正式招生,民國後更名北京大學。 過去認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是我國最早的大學,這一說法並不正確。天津北洋大學堂、上海南洋公學都比它早,而且比它更接近現代化。三所大學堂都創辦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是維新運動的組成部分之一。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一文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引自《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一冊,卷一。)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促進了學制改革的步伐。沿海通商口岸天津和上海兩地首先行動起來。半年後,主管天津海關道的盛宣懷奏準在天津創辦北洋大學堂,成立於1895年11月,初名“北洋西學學堂”,英文名稱為Tientsin University,即“天津大學”。學堂仿照西方學制,分設頭等學堂(大學本科)與二等學堂(大學預科),採用了美國耶魯、哈佛大學的模式。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比京師大學堂早成立三年。 盛宣懷(1844—1916)生於江蘇武進,他屬於我國第一代實業家。6歲入私塾,23歲考中秀才,次年襄辦陝西甘肅後路梁臺。1870年他26歲時,成為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幕僚,頗受器重。但是他三次鄉試都沒有考上舉人,於是對科舉功名絕望,全心投入洋務。1873年以後歷任輪船招商局會辦、上海電報局總辦、華盛紡織總廠督辦等。盛宣懷經營實業多年,每當看到各項實業的興辦、新政的實施,甚至外交、海關等要害部門,都要聘用外人經管洋務,他總是於心不安。盛宣懷深感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科技人才的匱乏,認識到“興學樹人,為當務之急”,於是致力於創辦新式教育。西學學堂(後來正式改名為北洋大學堂)的誕生,是中國人自行創辦高等教育的開始。
清末四所大學的狀況(3)
北洋大學堂的學習條件 北洋大學堂創辦後,學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