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費用全免,書籍、紙張、筆墨,以及食宿費都由國家供給。此外,每月還發給學生膏火費白銀一至七兩不等,隨年級的升高而增長(每兩白銀合1.4—1.5銀圓)。主要原因是當時社會大多數讀書人仍視科舉為正途,對所謂西學不大承認。所以盛宣懷在創辦學堂時即規定對學生一定要給予較高的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報考,以保證教學質量。十年後(1905)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學習西學風氣的逐漸推廣,發給學生的膏火費也就越來越少了。 初創時期,所招收的學生,以江浙、兩廣、河北及天津市為多。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多為中產或下層,多數學生經濟並不富裕,取自家庭費用常較其他學校少。北洋大學堂因系官辦,經費充裕,一切學習費用、食宿均由學校供給。為鼓勵學生讀書,學堂還舉行月考、季考,成績優良的前幾名給予獎賞。 據老校友回憶,當時學生平均年齡較大,功課特緊。此外,北洋大學堂的學生生活還有兩個特點:一是統艙式的宿舍;二是自己組織“膳團”。 別的學校,住宿條件都是幾個學生共一間,而北洋大學堂是幾十人共一大間,裡面又分割成一人一小間。原來那時北洋大學堂的宿舍,是就武庫(軍械庫)改建的,類似大輪船的“統艙”。兩排長方形平房,均四面有窗,各向南中間開一大門。平房內部,用六尺多高的木板或板牆,分隔成若干約六尺寬、五尺深的小房間,用藍布簾隔開,中置一走廊。每間向著布簾置一木床,床前成直角置一書桌。在兩間之壁上,開洞置一電燈(再早為一盞油燈)作照明之用。除靠在窗前走廊的一排外,白天非用電燈不可。一大間的中間是起坐處,中置一大火爐,因為板壁並不到頂,此爐使全宿舍溫暖有餘。另外有空屋子作為盥洗間。初進學校的一定得住“黑間”,年級漸高,就可遷住較好的臨窗房間。在自修或就睡時,把布簾拉上,就沒人擾亂;圍聚在起坐處又如一家人。 北洋學生的膳食,最早由學校統一辦理,後來交學生自己組織“膳團”經營。當時學生主要來自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兩廣、河北各縣及天津市,他們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和經濟條件自行組合。每設一膳團,其房屋、桌凳、鍋灶、水電,以及司廚、採購等,均由學校供給。 北洋學生勤奮好學,刻苦讀書。每日上下午有八小時在課堂,晚間三小時自修。課程緊,作業多,星期日學生多半還要讀書。校址遠離鬧市,學生幾乎不進市區遊逛,都是專心求學,對每門功課認真鑽研。有些學生家在天津,離校不遠,但因潛心苦讀,往往一個學期也只回家兩三次。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高,受重視。1899年,北洋大學堂有了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中國第一張大學文憑(欽字第壹號)的獲得者,就是畢業於北洋大學堂法律學門的王寵惠,後來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他的哥哥王寵佑,也於同期從北洋採礦冶金學門畢業。 宣統二年(1910年)清廷委派大臣張亨嘉、陳寶琛會考北洋大學堂畢業學生,列出最優等3名,優等8名,中等4名。北洋大學堂始終以重質不重量的作風,蜚聲於世。 成批的北洋大學優等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深造。 北洋大學堂教師的待遇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全部經費由國家撥款。僅頭等學堂(大學本科)每年所需經費就達白銀4萬兩左右。 教師待遇也是相當優厚的。1898年頭等學堂教師的薪金共計白銀2.16萬兩,佔學堂全年經費3.9萬餘兩的一半多。 學堂當時為了強調西學,保證教師質量,所聘請的外籍教師的收入和生活待遇,都超過他們在本國的水平。比如擔任專業課的外籍教師月薪可達白銀200兩,約合280銀圓(合今人民幣2萬元);教授外文的華人教師月薪100兩左右,約合140銀圓(合今人民幣1萬元)。管理人員待遇:華人總辦,月薪銀200兩;而普通辦事員“司事”月薪銀30兩(合今人民幣3000元)。 北洋大學堂在開辦後的頭三年間,聘用洋人分門教習3—5名,漢文教習兩名,華人外文教習3—6名。以後隨著學門功課門類增多,教習人數有所增加。1897年吳稚暉即擔任漢文教習。教習的待遇比較優厚,但是洋人教習與華人教習的薪水銀差距很大。洋人分門教習月薪銀200兩;相當於華人外文教習月薪的兩倍。 二等學堂(附屬高中和預科)教習待遇低。華人外文教習月薪銀50兩,約合75銀圓(合今人民幣5000元);華人漢文教習月薪銀20兩,約合30銀圓(合今人民幣2000元)。 南洋公學的學習條件 1896年春,盛宣懷又奏準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公學”這個名稱,是由盛宣懷參照國外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