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例而定的。經費由盛宣懷主管的輪船招商局、上海電報局兩家捐助,每年10萬兩銀子,這也是向外國學來的。當時西歐一些國家學校的經費就是半由商人資助(公助)、半由官方付給(官捐),統稱“公學”。當時我國海岸線的劃分,黃海、渤海稱為“北洋”,而長江口以南(東海在內)直到福建、廣東、臺灣稱為“南洋”,所以盛宣懷在上海新辦的學堂稱為“南洋公學”。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清末四所大學的狀況(4)

學生食宿一律公費,所以清寒子弟很多願來報考。 南洋公學計劃中設定四院,創辦之初,僅開師範院一班。第一批新生於國學素具根底,有些人已是秀才、舉人,所以他們入學後一般不再修國學課。師範院新生的中文程度很好,但對於西文、西藝幾乎一竅不通,錄取入學後仍不斷考核,評定等第,實行淘汰制,不合格者除名。南洋公學師範院,開創了中國現代師範教育之先河。 學生不僅不交學費、伙食費,且享受數量不等的津貼和獎學金。兼課的師範生還另外加薪水。住宿條件是幾個學生共一間——中學六人、預科四人、本科二三人共一間。 師範生課程有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生畢業後或留校任教,或出洋留學,或從事其他職業。師範院學生日後有成就者頗不乏人,著名的有章宗祥、鈕永建、孟森、雷奮等。 1898年春又設立“中院”,相當於中學,也分4班,畢業後可升入上院。中院課程有國文、外文、數學、史地、博物、理化、法制、經濟等。 南洋公學的“上院”相當於大學,其課程從1901年才開始。 師範院、外院、中院的學生都在學校寄宿。由於外院學生年幼,學校特聘美國人福開森博士為“監院”,另選若干名師範生協助。在這位洋監院的管理下,學校紀律極嚴。學生遇到師長,必垂手站立,鞠躬行禮。早晚均有人巡查,隨時隨地有師範生手執兩尺多長的竹爿監視其旁;上課時亦有人在窗外檢視,見有不認真者,一一記下,課後罰以面壁,或打手心以表示儆戒。學生就寢,有兩名師範生值宿,半夜還要查鋪。 學校很重視學生體魄的鍛鍊,有體育課和軍訓。1899年舉行了第一次運動會,這在上海轟動一時,不僅市區,就是遠郊乃至蘇州都有人專程前來一睹盛況。 此外,南洋公學還在1899年秋開設了譯書院,聘請張元濟為主任。嚴復翻譯的《原富》,就是首先由這裡出版的。譯書院又附設“東文學堂”,就是日文進修班,招生40人,專學日文翻譯。 1900年庚子義和團事變,北洋大學堂的一些學生因避戰亂,從天津乘船來上海,轉入南洋公學就讀。於是又添設鐵路班,這是南洋公學開始設立工程科系,也是多年後改組為“交通大學”的濫觴。 1901年南洋公學又創辦“特班”,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班,目的是培養高階人才。聘請翰林院編修蔡元培為總教習。黃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均為“特班”學生。 南洋公學教職員的待遇 到1902年,南洋公學教職員薪水總額達到每月2368兩白銀,待遇是很豐厚的。其中,外國教員(洋員)的薪水明顯地高於中國教員。 例如公學總理(教務長)何嗣焜月薪100兩白銀(合今人民幣1萬元),而洋監院美國人福開森月薪為350兩(合今人民幣35000元)。教員的待遇比較優厚,但是洋人教員與華人教員的薪水銀差距很大。一般洋人教員月薪為100—200兩白銀(合今人民幣1萬—2萬元),相當於華人教員月薪的兩倍。 師範生做兼職教員者,除免費食宿以外,每月另給津貼40兩白銀(合今人民幣4000元)。 兩度浩劫下的京師大學堂 19世紀末年西方出版了一本英文的《世界各大學概況》,書中介紹遠東的大學只有兩所,就是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和大清國的京師大學堂(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書中還刊登了京師大學堂的校舍馬神廟的外景照片。 京師大學堂是維新變法的產物,但是命運曲折坎坷。1898年11月至1900年6月這一年半期間稱為“戊戌大學堂”。這兩屆只有一、二年級大學生。大學堂設仕學館(相當於今幹部進修學院),讓舉人、進士出身的京曹入館學習。然而“京曹守舊,恥入學,赴者絕少”。原定招收500名大學生,然而最後總共不到200人,沒有培養出一個畢業生。這是一場流產的辦學。所謂戊戌大學堂實際上仍然是一座封建官僚式的“書院”罷了。擔任經史課程的教習大多是翰林院的腐儒,官氣十足,教學水平低下。 史載:19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