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例子。該書洋洋兩大卷六十餘萬字,事先雖說已由財大氣粗的畢秋帆、孫穭田二人出資贊助全部出版費用,但由於這事被嚴格控制著不為外人所知,作者方面私下裡卻規定必須另有孝敬,也就是前幾年出版界有人熱衷的收錄作品交編審費那種玩法。“求入選者,或三五金不等,雖門生寒士,亦不免有飲食細微之敬”。收費雖然不是很高,但考慮到詩話裡總共選錄評點了幾千人的詩作,積少成多,加在一起應該也是很可觀的數目。加上這部帶有暢銷書性質的名家新著出版後由全國各大書坊出售,本身也還有一筆很大的收入。另外妥善儲存在隨園詩城木架上一一標明序號的書板,也作好了視市場銷售情況、隨時準備印刷第二版的打算。一切彷彿都帶著顯著而嫻熟的商業化操作的痕跡。這曾是李漁對文壇的貢獻,但袁看來將它做得更好也更完善。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出版事業自他們二人開始――加上作為先�